2020年9月15日,艺术怎样管联手雅昌艺术头条,为公众奉献了一场题为《聊聊私人藏家的藏品管理》的直播讲座。主讲人是伦敦艺术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管理硕士、香港资深藏品管理师高晏(Katrina Gao)。
公众号「艺术怎样管」获主讲人授权,在全网首发讲座图文实录精华版。全文共9,500字,阅读需要30分钟。
至雅昌艺术头条App可观看完整视频回放,时长1.5小时。
-扫 码 观 看 完 整 视 频 回 放-
主 讲 人 介 绍
高 晏
Katrina Gao
伦敦艺术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管理硕士
香港佳士得、苏富比拍卖行行政客服经验
香港某私人文化机构藏品管理主任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会员
国际档案理事会(ICA)会员
国际历史和艺术保护研究所(IIC)会员
引言
目录
第一部分,我眼中的藏品管理
1,藏品管理的四大模块
2,藏品的日常管理工作
3,藏品库的设计和规划
4,不同材质藏品的存放技巧
5,专业专用的用具用品
第二部分,香港藏品管理的代表案例
1,银行,汇丰银行档案藏品库
2,企业,太古集团藏品档案馆
3,教育,香港设计学院服装资料馆
4,机构,某中小型文化机构藏品库
5,个人,某英籍私人藏家
第三部分,现场问答整理
1,处理过哪些印象深刻的藏品?
2,藏品管理经费不足怎么办?
3,有哪些专业书籍或资讯可以推荐学习?
正文
第一部分
我眼中的藏品管理
藏品管理(collection management)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也有多种分类方法。从实践实操的角度看,我把它分成“建立与发展”、“存储和保管”、“维护和修复”以及“危机处理”四大模块。
1
建立与发展
这部分又可分为藏品征集、藏品研究和藏品利用(主要是展览)三个部分。
● 藏品征集属于较前期的工作,主要途径有购置和捐赠两种,这次不展开了。
● 藏品征集回来以后,学术团队要对藏品的历史、背景资料进行研究、佐证。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大型机构会将藏品编目、出版,在国际学术领域提出新发现、新观点。有关的票据、证书、品相报告等等都要保存好,建立起档案,日后需要时,这些资料越详细就越有价值。
私人藏家如果能做细致的藏品研究,对将来无论是转手卖出还是家族传承,都很有帮助。如果有关的案头工作会有点枯燥,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打理,藏家只要定期看报告就可以了。这些是藏品研究的工作。
● 藏品价值得到发挥和利用,展览是主要的形式,一场精彩的展览也能反过来提升藏品的价值。展览的形式有线上和线下,实际操作中还免不了涉及授权、保险、运输、布展等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专业范畴,既是独立学科,又要紧密合作、环环相扣。
前述这几部分工作,统一归属于为藏品的建立和发展。
特别话题:藏品数字化
藏品数字化是近年国际上备受关注、也是非常流行的做法,即将每件藏品进行高清扫描,数字化保存它的影像等资料。
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大火,2000多万件珍贵文物、藏品付之一炬。由于没有系统的做过藏品数字化,现在想复原都没有根据。这件事对国际博物馆界的震撼太大,各国纷纷将藏品数字化这件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督促各国的文博机构要尽快做这件事情。加之现在藏品展览、藏品利用的线上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藏品的数字化从保护和利用角度来说都很重要,私人藏家也要积极采取行动。
古籍专用V型扫描仪
这是我所在机构在对珍贵古籍藏品做数字化采集,每一页做高清扫描、保存影像记录。用这种专业的V型扫描仪,可以防止书的断裂。古籍的纸张很脆,一定要很小心处理,最好是两个人配合着操作,一个小心翻页,一个控制仪器,这样合作进行。
藏品数字化成本不低。在香港,这样高清扫描加保存的费用差不多是1元港币一页。但像这种纸本类的藏品,易燃、易霉、易断裂、易被虫蛀,值不值得投入,相信每位藏家心里都有一本账。
作为一个藏品管理人,我鼓励藏家该花的钱还是要花。
资金充裕的可以外包给专业团队,资金相对有限的,至少可以自己拿起相机多拍几张全方位多角度、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高清照片。
最后还要提醒一句,影像资料要分开保存,做好备份。
2
存储与保管
可以想象,藏品收回以后实际上是处于流动状态,出库、入库,悬挂、收起,打包、拆包,展陈、存储。藏品管理员就要负责有关手续,包括登记、检查、协助打包、打箱,甚至要监督运送。这一系列工作负荷相当大,且贯穿藏品管理的始终,影响到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观察到很多私人藏家对藏品的交易、展览等台前工作很关注,但对藏品保管这类幕后工作还没有引起重视,有些藏家甚至拿不出一份对账准确、实时更新的藏品清单。但是,如果保管工作做不好,导致藏品的账目不清、存放不当、老化变质、杂乱无序,是会影响到藏品体系的保值和增值的。
藏品清单
3
维护与修复
藏品在购置、保存、展览等期间,或在运输、装配过程中,难免会出自然老化或意外损坏等情况,这就涉及到藏品的维护和修复,需要专业机构的参与。
香港的文物修复办事处直属于香港政府康文署管辖,在全港设有十三个修复实验室,主要负责制定、推行及评估各项修护项目,亦就部门藏品及外借展品的保存,提供专业意见及技术支援。在这里工作的文物修复师都是学化学出身的,属公务员编制,负责照料的文物包括书画、纸本文物、纺织物、金属品、陶瓷器、民间用品、木器、出土文物及户外雕塑。
香港文物修复办事处的人员在工作
香港文物修复办事处的主要任务,是为康文署属下17家公立博物馆、艺术推广办事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筹办的专题展览提供技术支援、保存总数约二十万件的博物馆藏品,以及协助古物古蹟办事处保存为数约八十万件的出土文物。因此,他们的工作量已经很大,无法承揽社会机构的修复需求。但是,由于我一直是这里的义工,所以我有一定的便利性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这解决了我们在藏品维护和修复方面的很多难题。
香港文物修复办事处的人员在为参观学生作讲解
4
危机处理
为了树立和强调危机意识,我将这部分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模块,也为了更好地引起重视。实际上,随着这些年偷盗、火灾等各种意外案例的增加,国际上很多博物馆都加强了对应急处理的关注,专门为员工提供培训,特别训练遇到灾难发生时要如何抢救、运送藏品,还有定期演习。
这个部分可能大家听起来有些陌生,我举个例子。假设你所在的艺术品仓库突然起火,你有可能抢救一件作品出去,那么你会抢救哪一件?这个就涉及到危机处理中的很重要的概念:灾害应对的优先级。由于仓库管理人员是难以区分藏品价值的,因此在平时,就要对作品的重要性做出排序并培训演练。一旦发生灾害,抢救的次序就是明确的。这跟消防演习的意义是一样的。
未雨绸缪和提前计划可以防止紧急情况演变为灾难性事件,并将对人员和藏品的伤害和损毁降至最低程度。国际博物馆协会安全专业委员会(ICMS)曾制定过一套《博物馆紧急情况处理程序手册》,对我们私人藏家来说,主要就是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
延伸阅读:干货 | 疫情关闭期间,哪些风险对藏品安全威胁最大?
以上是我对藏品管理的理解。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不同知识能力背景的人一起协作完成。
就我而言,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日常检查,藏品登记,藏品维护和外部合作。
1,日常检查
我每天早上一到办公室,就会先入藏品室检查温湿度是否正常,记录下数据与检查时间,然后环绕一圈检查库内有没有墙角天花渗水漏水现象。藏品库里很怕天花渗水滴水,你能控制自家范围,但你无法控制楼上和隔壁墙外邻居的渗水情况。所以每一天都要检查,下班前也要检查一次。
日常检查工作
除了检查环境,还要检查作品。作品的数量、位置要和手边的账目一一对应,确保作品都在应有的位置上,而且看上去没有明显的损伤,老化迹象,检查包装、标识的完成程度等等。如果账目上有,但是仓库里找不到,那可就麻烦了。
有研究员、策展人需要外借或还回藏品时,都一定要办妥藏品的出入库登记手续,记录清晰,特别是还回时都要检查清楚。
2,藏品登记
当有新的藏品征收回来后,从藏品交接那一刻开始,就要开始检查、量度尺寸、拍照、撰写品相报告,比如哪个位置有折痕、掉色、破损,还有受损程度等都要描写清楚,反映在品相报告里,如有证书跟的,都要在报告里跟写一句交代清楚。然后就要入库摆放到适当位置,并且输入电脑,建立电子档案。
藏品信息登记
藏品种类和量较多的藏家、画廊,可以借助软件来保存数据和信息。如果没什么资金预算、藏品量也不算太多的话,就用Excel也是可以的。
藏品入库后不能置之不理,要纳入到日常检查范围中,有什么问题就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有隐患也要排查掉。
3,藏品维护
藏品进进出出,总少不了磕磕碰碰。对小毛病的日常保养和维护,也是我的工作。这里举几个例子
处理一百年前的古董娃娃
需要精准描述服饰的款式和材质
修补虫蛀的手稿
自行完成基础修复
处理百年以上的书信手稿
用柔软的羊毛扫清理积尘
折角部分需要事先雾化,等纸张纤维软化后小心平整
4,外部合作
比较基础的维护和修复工作,经过充分评估可行性,有充分把握可以自己动手。如果处理不了,绝不要擅自动手,应该找专业的修复师来帮忙。一般的私人收藏机构不太可能维持很大的团队规模,建立和维护各类外部合作伙伴就很重要。
我经常合作的伙伴就包括香港文物修复办事处、香港档案学会、香港圣公会圣经档案馆等等。
与香港文化博物馆纺织品修复处的其他义工共同清理某名人衣物
还有一类不能忽视的重要伙伴,就是藏品管理有关专业的器材、工具、材料的供应商。这类材料和工具比较小众,一般地方买不到,也不容易分辨品质好坏,因此找一两家专业的供应商长期合作就很必要。
藏品管理人的工具箱


根据统计,艺术藏品绝大多数时间是停放在仓库里沉睡的,而且95%就放在自己家里。但是,艺术藏品敏感脆弱,容易受外力和环境影响发生老化、褪色、变脆、开裂等等情况。这些问题,只能通过科学手段干预来降低或延缓。
要求私人藏家保存藏品按照博物馆的系统规范来做这不太现实,难以面面俱到。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特别重要,而且做起来并不太困难,投入也不太大。

藏品库如果经过比较专业的设计规划,会大大降低艺术藏品意外损坏、丢失等风险,让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简单。
1,线路设计
要给人,给人搬运,给小板车,给作品进入仓库做出路线规划,平时不要占道,不要有遮挡,不要跟其他藏品或者架子、梯子靠的太近。东西进出不方便,就容易摔倒,或者挂倒其他作品。
藏品库的线路
2,环境控制
大家普遍都知道温湿度控制,但恒温恒湿的参数到底定多少还是要清楚。不同材质的作品严格说来是不一样的。40%的湿度,对金属器物很好,但是对油画作品就太干,画面容易开裂。如果藏品类型众多,应该考虑分区,分房间存放,除湿机的参数设定就不一样。
温湿度、光照度参数表@AXA ART INSURANCE 2015
光照度来说越低越好。一个理想的藏品库是不透光的,紫外线对藏品都会有损耗,所以进库才开灯,人走就关灯。比较先进的藏品库里装的是感应灯,有人入库就会自然着灯,人离开后三十秒就会自动熄灯。
3,报警装置
还有些警报装置,可以连线管理人手机,做到24小时监控,万一有火警等紧急情况出现时,库藏管理人就可以第一时间知道,赶到现场。
油画(或框画)
图1 拥挤无序的摆放
图2 规则有序的摆放
图1是我们常见的现象,但这是不合格的摆放方式。应该至少要按照图2,让出一条通道,大的、重的放置后面,小的、轻的放前面。
油画保存架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配置专业的画架,底部有滑轮,方便抽拉出来再慢慢挑选或欣赏。
中国书画
1,卷轴挂画不适宜挂太久,一般两三个月就要拿下来晾晾收起;
2,收藏字画最好用无酸纸或杜邦纸包裹,放在封闭盒内,这使字画能拥有一个稳定的空间,避免直接受到温湿度的侵蚀和空气污染;
3,为每一幅作品拍照,打印贴在袋子或盒子外,避免反复打开查找增加损耗;
卷轴的存放
4,一年之中最好分期放二次文物保护专用防虫药剂,第一次在3至4月,第二次在10至11月,用以防虫。使用时避免药剂直接接触字画作品;
5,霉菌在潮湿、温暖和黑暗的环境条件下最易繁殖。潮气不控制的话,一幅字画快则两三年,慢则五六年就会起霉点。字画的保存温度应保持在14-20摄氏度,RH相对湿度在50-60%是最理想的;
6,经常用柔软的羊毛扫除尘。环境污染对书画的损害非常大,尤其在大城市里,汽车尾气和工业污染使空气中的酸性含量较高,有害气体和细小尘埃悬浮于空中,日久天长沉积在画面上,就会侵蚀画面。一般说,一月除尘一次为佳,根据季节变化可适当延长或缩短周期。
羊毛刷
7,卷放时也要特别小心、得法,书画作品长期处于挂展状态时,纸张要承受下垂的拉力和张力,使纸张的强度减弱,卷放就是使书画处于休息状态,让它恢复原来的拉力和张力;
8,欣赏字画时要避免阳光或强烈灯光直射,作品尽量不要轻易的见光,因为紫外线对它的伤害也是不可低估的;
9,触碰作品时最好戴手套,皮肤油脂、汗液附在字画表面,长期来讲都是一种腐蚀,收、拿、卷、挂等动作,都要要轻手轻脚,格外小心。
前述操作方法对无装裱的画芯同样适用。小尺幅可以用无酸纸盖好,平躺放置在盒子或抽屉里。长卷可以卷起来,但卷起的时候一定要衬一个海绵卷心以承托纸张的受力,并且要用无酸纸垫在画芯再轻轻卷起。最后,外面同样包好无酸纸,并贴上作品照片。
陶瓷、紫砂
1,固定在防撞盒(囊匣)中,盒内四周有缓冲材料保护;
2,盒体外贴放照片,避免反复打开确认内容而增加意外;
3,有釉面的器物,取动时可不必带手套,以防打滑;
易碎器物的固定和存放
纺织品
1,近当代作品可以悬挂,要有外袋套好保护。古旧的适合平放,用无酸纸覆盖或放到无酸盒里;
2,包装盒/袋外要贴上照片,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不用老是打开袋子,减少摩擦;
V&A博物馆的服装收藏
3,有金属材质部件,比如铜纽扣、手袋上的把手等,都要用无酸纸包起,并用防撞条隔开,因为摩擦会对布面有破坏;
4,处理时或欣赏时都要戴手套,皮肤油脂和手心汗液都会对纺织品有腐蚀作用。
金属部件的隔置
藏品柜架
藏品摆放要充分利用空间,柜架是最基础的器具。不封顶的藏品架适合摆放大件藏品,隔板隔层可调节的适合放中小型藏品,有些柜架是抽屉式的适合摆放扁平藏品,比如没有托裱的画芯、绣片之类的。
中大型藏品架
小型物品收纳柜
平面收纳柜
索兰德盒
有些作品自身脆弱,需要单独放在一些特殊保存盒、囊匣里的,就可能会用到索兰德盒。索兰德盒(Solander Box)是一种翻盖式盒,是以瑞典植物学家丹尼尔•索兰德命名的。1763-1782年间,他在大英博物馆做藏品管理工作时制作了大量这种盒子,为大英博物馆的文献资料保存做出巨大贡献,现在还在广泛使用。
索兰德盒可以隔离外界环境对箱子内作品的影响,减少酸性物质、微生物、灰尘、潮气等伤害作品,减缓作品老化变质,适合存放珍贵的影像、书稿、文献等作品,也专用于存放手稿,地图,印刷品,文件,旧书和珍贵书籍等,通常用于档案室,印刷室和图书馆。
第二部分
香港藏品管理的代表案例
我在香港很多年,和很多类型的收藏机构和个人都打交道,他们的很多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次精选5个案例,跟大家介绍下他们是如何做藏品管理的。
该库在2015年重修,部门人手配置5-6个员工。
档案藏品库进门的展厅玄关有大幅照片,这两只大铜狮是1935年仿造上海办事处那两尊铜狮再造的,运来香港后就一直安放于香港汇丰总行门外,所以老一辈的香港人会叫汇丰银行叫做“狮子行”或“狮子钱庄”。
镇馆之宝“秋水伊人”刺绣,是1902年华商们为恭贺19世纪末英国银行家、曾任汇丰银行大班、高管、元勋的Thomas Jackson爵士光荣退休时赠送他的丝绸刺绣(相当于锦旗)。“秋水伊人”四字意指爵士高风峻节。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时,强迫汇丰银行的大班签署了「迫签钞」。当时的汇丰银行钞票,要同时有总经理和总会计师两个签名才可以流通。在战乱中,银行高级职员在日军威迫下签署了这批钞票,所以称之为「迫签钞」。这批钞票在战后被英国政府和汇丰银行逐渐收回并销毁,所以现在只能在汇丰银行的藏品档案库里才能看到。
汇丰银行档案库在香港属于专业程度最高的藏馆之一,而且藏品的类型并不局限于文物艺术品,而是有大量和自身发展历史及年代有关的文献、档案、物证等,可供参观研究,回馈社会。这体现了他们对藏品体系建立、发展、保护和利用的思考。
在香港,知名企业建立自己的藏品馆,回馈社会,增加自己的文化价值输出能力还有很多,比如太古集团。
太古集团,1816年创立于英国利物浦,1866年在上海建立太古洋行,在香港的历史始于1870年,主要业务包括地产、航空、饮料、海洋贸易等等。2011年,太古集团开始研究如何更好处理公司的历史档案,以配合2016年公司成立200周年、进入亚洲150周年纪念。
太古集团档案馆大厅
香港是亚太地区馆藏总部设立在港岛鲗鱼涌一幢工业大厦,面积大概有400多平方米。档案馆不但为集团管理档案,也收藏具历史价值文物,包括文件、照片、影像资料、活动资料,特别是市场宣传广告和海报。
太古档案馆藏品
太古档案馆除收集、保存和自用外,也向外公开给香港历史研究学者、企业发展研究、家族史研究等等使用。例如这些飞机制造图是国泰航空公司(太古集团控股)早期飞机工程师的手绘图,非常珍贵,用无酸透明胶片覆盖保护。同样保护的还有早期英籍机师的档案资料等。
无酸透明胶片保护的国泰航空飞机工程师手绘图
目前太古档案馆约有3,000个无酸档案盒,有6位专职人员,他们都有档案管理、信息化、图书馆、文化管理等专业背景。
太古档案馆内景
该资料馆于2010年成立,2017年9月完成扩建翻新。现在藏馆加展馆的总面积为360平方米,配置正式员工3名,外聘纺织品顾问1名。做展览的时候,会让学生帮手。
香港设计学院资料馆内景
目前馆藏约1,500多件拥有悠久历史的时尚珍品,包括Dior, Chanel, Alexander Macqueen, John Galliano等名设计师的传世佳作。2019策划过一场关于牛仔服装的展览,发起一帮明星名人纷纷捐赠自己的牛仔服作为展品,在香港时装界引起不小反响。
2019年的牛仔服展
馆内珍藏服装为教学例子,让学生、老师、学者学习、分析、研究和欣赏不同年代的审美观,了解各类型服装的款式及手工,以应用于时装设计上。深入了解及体验时装设计、时尚文化和时装界的发展历史。他们也很积极地与香港档案学会合作,寻求专业的藏品、档案的管理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系。
学生在上课
这是一群最有收藏热情、却也是走得最艰难的一群人。以我所在机构为例,主营业务是传媒影视,与TVB有合作,但因老板个人信仰,公司参与当地教会事务,借助藏品传播福音。
我所在机构的藏品库
企业藏品不仅有艺术古董,还有历史档案乃至拍摄影片用的道具复制品,量大且品种类繁多。我们也会跟社区中心或教会合作,外借藏品举办小型展览。
小型的社区展览
个体的私人藏家在藏品管理方面难以做到彻底,但其中也不乏对藏品管理很严肃的负责任的藏家。
比如这位英籍的退休会计师。他的生活与藏品融为一体,是收藏家,也是藏品管理者和研究员。在库房设计上,他专门用一间房大概十平方米作为藏品库,遮光、长年控温、控湿,四面墙体都是藏品柜,中间有中岛柜,方便观看。
私人藏家为博物馆人士介绍藏品
在研究管理方面,他自己做大量资料搜集和研究,建立档案,经常出没于拍卖行、古董市场,跟博物馆也走得很近。在一些国际性的博物馆、修复协会的年会、论坛上,都有他的身影。他是香港收藏界很受尊重的一位藏家,博物馆也向他借过展品,很有威望。
书房内景
强化自身文化输出,充分发挥藏品价值
量力而行,点点滴滴,积少成多
从仓储规划、环境设置和器材工具等通用标准措施入手
与专业人士、机构保持沟通,寻求协助
第三部分
现场问答整理
1,处理过哪些印象深刻的藏品?
很多。每件藏品都精彩,每件藏品都有故事。比较突出的就包括刚才提到的一百年前的古董娃娃,2014年苏富比拍卖的成化斗彩鸡缸杯,1631年制的错版圣经,最美港姐朱玲玲穿过的旗袍等等。
2,藏品保护经费不足怎么办?
受预算制约的情况很普遍,我所在机构也是如此。一个无酸盒要100多元,买一百个就要上万,预算时常不足。我曾请教香港档案处的资深老师,所获四字:因地制宜。我理解是要懂得变通。
后来我就把公司购买的打印纸的纸盒废物利用,用无酸纸包裹古籍,放入其中收纳,在箱外贴上照片和标签,置入货架中。也算是个解决办法。
3,有哪些专业书籍或资讯可以推荐学习?
● 英文书籍
-《Collection Management Handbook: The Art of Getting Paid》,Michael Coleman
-《The Art Collector’s Handbook: A Guide to Collection Management and Care》,Mary Rozell
● 英文网站
http://icom.museum/en/our-actions/research-development/icom-documentation-center
● 中文阅读
微信公众号「艺术怎样管」
完
艺术怎样管
艺术圈最干的干货聚集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