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禾2018秋拍:陆俨少《峡江胜概》1046.5万元成交

艺鉴宝2018-12-22

上海嘉禾2018秋拍“禾风”中国书画夜场 《峡江胜概》现场 living

【引子】2018年12月22日晚,上海嘉禾2018秋拍“禾风”中国书画夜场在静安洲际酒店举槌。其中,Lot8076 陆俨少《峡江胜概》以580万元起拍,场内买家率先举牌后,电话委托以600万加入,在双方30余次竞夺后,委托新买家以800万元进入持续拉锯,最终由上海嘉禾总经理魏辉的电话委托以910万元落槌,最终以1046.5万元成交。

【艺观心语】在现场感概陆俨少的“水”,为什么画的这么好,就凭这“一江春水”就可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定位。在席间听陆老的弟子 郑老先生捋着白花花的长须说过,这水不简单,是当年师傅在竹筏上漂流了两三个月,处处观察才有的自己的心得。比如:人家都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师傅却说,有时候,一江春水是向西流的。

原来,每一个少年都有过那么一个“少年漂流记”!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陆俨少的“陆俨少漂流记”!

1946年的“春运”,陆俨少要从重庆回上海,不够钱买九个人的船票,更没钱坐飞机。

这时候在重庆做木材生意的朋友给他想了一个招儿,和运木材的船工一起坐木筏顺长江而下到上海。

朋友先和他约法三章:“食宿自理,安全不保”,据后人回忆,他们上船后命就系在船工手里,一旦出现失误,很有可能船翻人亡。

陆俨少还是带着一家九口人坐上了百来根木材扎成的木筏,约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家人一般呆在搭的船篷里,陆俨少就沿路欣赏风景。

一个月的时日,他已将七百里峡江险水各种模样铭记在心。

出生入死画出的峡江胜概

正是这一个月出生入死,他画峡江画出了大名声。

有近距离的接触,看得到,摸得着,就知道静水是什么样,水流旋涡是什么样,风大浪起船要翻了的险水又是什么样。

陈佩秋对陆俨少画水的旋涡画法很是敬佩:“拎起来从外面这么一圈一圈的,从里面也好,圈到外面,几乎每根线和每根线中间都是平行的,就像那个水陷下去,厉害!那个就是他骨法用笔有修养。”

陈佩秋作为谢稚柳的遗孀,自己也是著名的古书画鉴定专家,从不轻易这样开口称赞,而且是切切实实地观察了细节,而不是敷衍的称赞。

生活里的仔细观察,表现在画上就是还原度高,但这并不是陆俨少峡江题材全部的好。他画三峡,不是逼真地还原,而是还原一种险峻激流的感受,看陆俨少的画和站在峡江险水边的感受,非常类似。

但陆俨少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高,即使是已有盛名时所作的作品,他也觉得没有大自然的好。

下面我们来看一幅非常典型的陆俨少成熟的峡江图。

保护眼睛,横屏查看高清大图~

Lot 0351 陆俨少 《峡江胜概》 设色纸本 手卷 1975年作

尺寸:30.3×202cm

款识:峡江胜概。乙卯(1975年)重五后一日写峡江胜概图。

自出峡来三十年中,每忆旧时江路晓岭冲冒险水,辄为神悸,而两岸云崖岩树素湍碧潭如展图画壮观不再,则又叹为冠绝平生。

正平医师久居蜀中,往来三峡者数矣,即奉鉴正,观感攸同,想能钩引旧游如昨日事耳。

陆俨少并记于沪上黄浦西岸。

钤印:陆印(朱文)俨少(白文)就新(朱文)越人越士人也(朱文)岁随乙卯(白文)穆如馆(朱文)

来源:佳士得香港 2013年春季拍卖会 中国近现代画(二)封面 Lot 1420

1975年画下的这幅《峡江胜概》,是很典型的“陆家云水”,勾云、勾水、墨块、留白、虎皮皴一个不落,《山水画刍议》中提到的相叠、相避诀窍也体现得很明显,重山复水层层推远,主题有轻有重,不多着一处墨。

陆俨少参用独出机杼的“积墨”法“留白”法,使云水山峦的画面布置既富有装饰美感,又能产生强烈的动势和节奏感。

山石纹理糅杂多种传统绘画方法,陆俨少用笔浓淡干湿层层推进,山石线条随水势蜿蜒,立于波澜一旁,却不失山石的厚重。

江流绵延曲折,浩渺无尽,山峰则层峦叠嶂,房屋,江水层次分明又统一在一起,片帆险渚,回旋于激流间,整幅作品气势澎湃,境界阔大。

开阔之处多出几只小船与房屋,分明是悠然的模样,画面倒添了几分险势。

任谁看了都觉得是他非常成熟且有特点的作品。

但他自己不满意,在这幅画的款识里说画得不如真的景色壮观,担心大家不信,又在后面加上久居蜀中的正平医师也是这么想的。

陆俨少以自然为师,那就不愿意交得A的作业,要得A+。

自我要求高,基础打得好

陆俨少画里头,有很多宋元的传统技法,大家就觉得他一定有许多宋元画的收藏,且临了许多宋元画打基础,后人没有这个条件,达不到他的水准实属正常。

可仔细一查,陆俨少穷小子一个,当时的朋友里也没有说能大量收藏名画的人。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私人的看不了,公共资源也不少,他去故宫,去裱画店,流连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看画。

总仔仔细细地把画“读”上一遍,他的说法是“如饥似渴地看”,看不够还甩指头比划。

这样一来,他一样是博览古今。

每个人都拥有的日常,他忙忙碌碌地在其中找寻着美,自称作“画人”,。

读画的功夫等遇上大自然就是陆俨少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画读得多了,胸中有数十幅好画,默记下来,眼睛一闭,推陈出新,取法大自然,一定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创出时代的新面貌来”。

“陆家云水”是现实生活中的积累一层一层铺就而成,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天马行空的风格可以有,不着调的创作要不得。

学画二十年,从未学交际

然而人生经历跌宕起伏,生活里积累的经验也不会全是好的,如何消化一些不那么正面的事情,就成为众人间的差距。

陆俨少的前半生甚至大部分的人生,都是不太舒服的。小时候家里苦,后来好不容易学画画学好了,又遇上文革,连画画的纸都没有。

学者郑重讲过一段故事,说陆俨少在文革时想过自杀,去到一半又回去工作了,那样的状况下,回去才是更难的选择。

陆俨少当时苦到什么程度?

要画画连笔都没有,捡别人写大字报的废笔,就着清水写字,练线条。

这么窘迫,他都没法割舍那画里的山水。

都知道《杜甫诗意册》价格拍得高,陆俨少当时要白送给杜甫草堂,人家都不要,刚刚摘掉帽子的人,谁敢收呐?

陆俨少的性格也比较内向,这和人生际遇有关。

陆俨少有一个姐姐,不到一岁时夭折,陆俨少出生的日子和姐姐一样,他母亲就觉得陆俨少是女转男胎,从小就当作女孩养,取小名为“姬”,字俨妙,号宛若,6岁上学才换过来,改小名为“冀”,字俨少。

禀性内向、临事迟疑,无丈夫奋发之志,写字作画,下笔委婉、少刚毅之气——陆俨少怀疑自己这几方面可能都和这段经历有关。

陆俨少的确是不善交际,“耿直boy”一个,傻愣愣跑去成都办展,结果人家告诉他在成都办展,人是第一,画是第二。他答:“我学画二十年,未学交际”。

好在也是这样沉稳内向的性格让他能专心于画作,成就一番功名。尽管后期出现争议,但作品受到市场追捧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他创作阶段晚期所作。

他是真的能进入传统

陆俨少的艺术虽然个人风格很明显,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中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甚至进入创作的灵魂和血液中。

上海陆俨少艺术院院长王漪在接受中国文化报采访时分将陆俨少的创作阶段分为了四个时期。

幽山坐隐 1944年作

首先是传统期,时间从1927年前后至上世纪50年代末。

这一时期主要是师承冯超然,临摹古画,近接清初“四王”,远承董其昌,后又上溯宋元诸家。作品风格特点概括为:缜密娟秀、清新隽永。

新会西湖 1961年作

第二阶段为写生期,时间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这一时期陆俨少开始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写生活动,这一时期陆俨少的作品笔墨很生动,不被传统笔墨束缚,现场感很强(他的非写生作品都是高度提炼的),甚至对具体的生活用具都有很详细的描绘。

1965年作 闽江放筏

经历了传统摹写和生活积累,陆俨少进入了第三阶段创新期,也就是自我面目创立期和成熟期。

时间大约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此时他的个人风格渐现,虽然不太成熟,但做了大量的探索,出现了一批探索性的作品。

陆俨少 《峡江险水》 1979年作

到了70年代,则完全进入成熟期,“陆氏山水”的主要符号(勾云、画水、留白、墨块)被大量使用,笔墨越趋浑厚老辣,简淡中含有旷达多变的意境,一改早年的缜密娟秀、灵气外露的风格。

到80年代中晚期,陆俨少仍在不断探索创新,他用自己的方法拓展传统笔墨,将传统笔墨抽象化,这个时期的画作具象中有抽象,抽象中有具象元素,似无法却有法,这类作品并不多,能看懂的人也很少。

想要画好画,得懂点哲学

最近重读陆俨少的《山水画刍议》,读完感觉不像是讲作画的书,像在讲哲学,他说作画技巧要讲到变化、矛盾、唯物主义上去。

“留白法”,一个简单的白色条条,他能变成光,变成气,变成水和云,是不是有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

再配合《陆俨少自叙》看,一总结,得出熟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决定认识的基础”。

比如陆俨少点评传统山水画三大流派:

董巨、荆关、李郭三大流派风格肯定是不一样的,什么造就了他们的不一样?

“董巨写江南山,峦头圆浑,无奇峰怪石,上有密点,是树木丛生的样子。

巨然 《秋山问道图》

荆关写太行山一带石山,危岩峭壁,坚实厚重,很少林木。

荆浩 《雪景山水图》

李郭写黄土高原一带水土冲失之处,内有丘壑,而外轮廓没有锐角,树多蟹爪,是枣树槐树的一种,三家各因其对象的地域不同,达到真实的表现。”

“我今年83岁了,我想还要画几年,再来个老年变法,想象着能够成功,请大家指教”。

因为艺术,对生活抱之以歌。也正因为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观察生活,处处去体验,他成了陆俨少。

艺小云·上海嘉禾2018秋拍“禾风”中国书画夜场现场直播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