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美是共识,美是见识


荐见第115

关于美的故事


作者 | 小荐

资料寻找 | 荐友@Mascha / 亚博


这两天,你们肯定看过一条新闻,很惊悚,就是:基弗、吕佩尔茨等艺术家的352件作品在中国失踪了,总估价24个亿。


这批艺术家的确是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人物,也是德国国宝级艺术家。所以有个公号不吝词藻地惊呼:这意味着德国艺术惨遭危机和重创。而事发地竟然在中国!


看到这里,是个人都会好奇“这桩惨案”的来龙去脉。但你要是看了那些公号的内容,你会越看越糊涂。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不用说,上面这几位表情很凝重的,就是受害方了。事情也缘起于这家名为MAP收藏的受害人的主动披露。他们前天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告诉大家:“我们被坑了24亿”。


坐在两位女性中间的,就是大艺术家吕佩尔茨。在这起“惨剧”中,他是最直接、也最大的受害者:失踪的作品里他的作品最多,一共有152件。作为最大的“苦主”,老人家亲自来中国讨债了。


据说,“坑”他们的人叫马跃,身份是一家名为“贝尔艺术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就是下面这位: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事情的发生相当离奇古怪。也许在24亿面前,逻辑这东西就会全盘失效了。


据这家MAP收藏的所有人郑涂女士说,三年前,为了增进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MAP呢,就把价值24亿的352件作品,免费无偿借给这位马主席做展览。


而马主席呢,不负重望,在中国办了许多场轰轰烈烈的展览,轰轰烈烈到什么程度呢?到了毫不知情就被展了的“参展艺术家”基弗老人家愤怒地在德国发了封公开信,说自己竟然在中国会被当作已逝艺术家对待,这感觉就好像是被强奸。“我在中国死了,中国是一个不尊敬艺术的地方!”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当然基弗老人家的愤怒,一点不影响,马主席继续把“基弗在中国”巡展,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开进了南京百家湖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和长沙李自健美术馆。


同一时间,吕佩尔茨老人家的展,也在中国的上海、北京、武汉、山东齐头并进着。


轰轰烈烈的展览结束了。马主席的展览门票也赚够了。这个时候,MAP说,马总,我们约定的展约到期啦,价值24亿的作品你得运回德国来还给我们啦。结果这喊话一喊一年,作品归还却还遥遥无期。


这位马跃主席不仅不还画,居然还给MAP的郑涂发了封威胁信,称郑涂要给他1000万欧元的“损失费”,才会归还作品。


百般无奈的郑涂和MAP收藏就只有报警和召开新闻发布会求诸舆论了,于是有了开头那一幕。


好了,故事到这里,你听明白了吗?小荐我是没有。不仅没有,我的智商犹被嘲弄一般的,问题滚滚而来:首先最看不明白的就是,整个事情中,这个MAP收藏究竟图个啥?就是为了中德友谊悠远流长?其次,24亿的大项目,协议都没有,这么多作品,又是怎么通过层层手续,来到中国的?再次,马主席是什么来头?是怎么搞定这么多美术馆?又能这么轻巧地金蝉脱壳,并反诉借主的?这1000万欧元损失是什么损失?


靠其它公号永远不解答不了你们的这些疑惑。小荐来帮你把这离奇的事儿从头捋一捋。


1


故事要从2012年讲起。这年的5月份,一个叫马跃的中国人在德国注册成立了一家叫贝尔艺术的画廊。


注册资金25000欧元。这是德国注册责任有限公司的最低门槛。你只用向像银行缴纳12500欧元在公司新账户里,就可以得到德国的公司注册登记号了。但这不影响马跃想做很大的事。


马跃是个集低调和高调于一身的神秘人物。小荐查了境内外所有能找到的网页,几乎找没有和24亿生意相匹配的重量级信息。但这些年的国内网页上,大大小小的展览活动,又都能看到马跃和各种艺术圈大人物们的合影。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他这些年的户口注册地都是在德国汉堡。所以小荐推测他可能是出生于德国的华人移民二代。


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用12500欧元创办“贝尔艺术”画廊前,马跃遇到一个举足轻重的德国贵族家族。这次遇见足以改变一个移二代的人生命运。


这位德国伯爵名叫维里德里希·冯·莎尔。去年刚刚在他的古堡过完75岁生日的家族大庆。伯爵和他的家人多年来管理着威斯特伐利亚低地Vorhelm家族的森林和庄园。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伯爵在地方的影响力应当真实可信。他75岁的庄园生日派对隆重地登上了一份名叫Westfäliche的地方报纸。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他拥有显赫的骑士家族徽章。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当然更有价值的是维里德里希·冯·莎尔伯爵的一位著名祖先的名字:曾于1622年至1666年在北京居住的天主教耶稣会修士、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著名传教士汤若望。正是汤若望,为这个家族开启了显赫的历史和沙尔.冯.贝尔(Schall von Bell)这个德语姓氏的显赫历史。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显然,所有这一切,都被马跃看中了。和这样显赫家族比起来,他这个“移二代”在德国的根基简直肤浅得可以忽略不计。“显赫”就是一根翻身改命的救命稻草。不仅是在德国有了强大的朋友,这个“显赫”,还将是马跃重回中国的通行证。


在开画廊之前,马跃从事是大宗商品的跨境贸易。在德国的荐友帮助下,小荐从德国媒体上找到了关于二人相识的蛛丝马迹。正是在一次贸易合作中,维里德里希·冯·莎尔伯爵认识了马跃。


马跃一定是个极善言辞,同时抓住机会就不撒手的人。70多岁的维里德里希·冯·莎尔竟然在生意的往来里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他在采访中也承认和马跃成了朋友。


而小荐猜想,这里面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很有可能,汤若望的荣光依然在感召着晚年的维里德里希·冯·莎尔,而伯爵在马跃的身上,看到了重继家族的中德桥梁的可能性。


而马跃的诉求则无比简单明确:把75岁的伯爵从生意对象变成自己的合伙人——那么伯爵家族的一切符号,连同历史的荣耀也就成了自己的。这是400年时间的加持!


马跃向伯爵展示了他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意技能。小荐在一篇德国媒体报道里看到:马跃曾经试图代表中国政府出售一百万吨谷物,然后又把目标对准了印尼的一个煤矿。“他能把任何事情迅速变成生意。”


为了拉维里德里希.冯.莎尔入伙,马跃提出的最富想象力的一个生意是,要把中国的足底按摩产业带到德国,让拉维里德里希·冯·莎尔作为合伙人。被伯爵老先生断然拒绝了。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终于,有个特殊的“生意”打动了伯爵。有一天,马跃对伯爵说,我们可以做中欧间的艺术品展览。这是个文化交流的好项目,也是个好生意。


马跃说,也不要你的任何现金投入。


“中欧文化交流”这几个字点燃了70多岁的伯爵。他同意加盟了。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公司名从一开始就叫“贝尔艺术”。最初只是以画廊注册的,三年后,修改公司章程,将公司目的调整为“艺术品展览、艺术品和手工艺的买卖和促进中欧文化交流。”


马主席的确也没有要伯爵一分钱的投资。他只用12500欧元就启动了这件“伟大壮阔”的事业。


来自汤若望的荣光照耀着他和贝尔公司。

2


很快,马跃就在“中欧文化交流”上表现出了强大的执行力。他在国际贸易上的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施展。


来自古老的德国“贝尔”姓氏的庇护,更让他在中国一往无前。


而更重要的是,马跃抓住了一个“艺术需求”的风口。2008年当代艺术的泡沫破碎,并缓慢回暖的这段时间中,当人们发现,真正的艺术消费迟迟不能到来的时候,所谓的“艺术产业”就转头去专注服务于这个行业里的“有钱人”了。


那么,这个行业的“有钱人”都是谁呢?


除了大藏家,就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大艺术家们。而对于后者来说,国内那些层出不穷的展览,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们了。到世界上去亮相,就成了有钱的艺术家们的“刚需”。


这个时候,“贝尔艺术”的马跃来了。他所到之处,人们也都知道,他身后有一个持续数代的悠久的德国贵族家族。


马跃有种能力,就是很准确切中关键对象。就像他拼死也要拿下伯爵一样,2013年,他回到中国的第一站就是搞定了中国艺术研究中国油画院。贝尔艺术和中国油画院签属了战略合作关系。


这样一来,马跃就一举拿下了中国最优秀的油画家资源。很快,贝尔艺术就联合一家国内做艺术旅游的公司,组织了35位国内一线画家到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一座古堡迪克宫写生创作。


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杨飞云、朝戈、谢东明、焦小健等。马跃还邀请和协助朝戈、谢东明在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开设他们的个人工作室。


由画商出钱,艺术家写生,留置作品,作品换钱……这是艺术行业经久不衰的玩法,被马跃拿来用“跨境贸易”式的方法新瓶装老酒又玩了一遍。依旧有效。


更重要的是,这次看起来份量十足的群展,帮马跃和他的“贝尔艺术”完成了在德国和在中国两头的亮相。他向两边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2013年之后,拉维里德里希·冯·莎尔伯爵显然在马跃身上也加注了。他让家族的汤若望科学与艺术基金会也加入了贝尔艺术。


原本只是个“画廊”的贝尔艺术公司,开始更像一个企业了。它下面设立了艺术学院、展示中心、艺术村联盟、传媒中心和落地北京的莎冯孛尔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一共五个分支机构。


马跃正式成为董事会主席。他要大干一番。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贝尔艺术”在中国的推进速度相当惊人。在和中国油画院一起发起了“贝尔艺术奖学金”后,马跃又拿下了一个关键对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他和这家知名美院也签了战略合作,并联合创办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德国贝尔艺术交流中心”。他因此结识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也结识文联副主席、清华美院名誉院长冯远。


2014这一年几乎就是是贝尔艺术的“清华美院年”。先是由鲁晓波策展的“理解·交给欣赏者”中国油画家作品德国展在汉堡举办,并被德国政府列入2014年汉堡“中国时代”文化周的活动之一。


然后是这一年底,以德国汤若望科学与艺术促进会的名义,由贝尔艺术,清华美院联合承办,替冯远主席在维也纳茉雅博物馆办了一场名为“笔墨尘缘──冯远绘画作品展”的个人大展。


冯远很高兴。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这场个人大展据说云集了奥地利名流和主流媒体150多位嘉宾。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作为清华美院院长的鲁晓波,都不远万里,前去捧了场。大家都很高兴。


2014年,马跃这些眼花撩乱的动作,向扔去艺术圈这个小池塘的一块大石头,是激起了相当不小的涟漪。但繁华散去,马跃可能并没有从中赚到什么钱。


后来马跃会想明白一个道理,从大艺术家身上挣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不过,花在他们身上的钱一定不会白花。


两年后被口诛笔伐、全民声讨的“基弗在中国”展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就作为展览的中方主办机构之一,而冯远就担任了展览学术委员会主席,鲁晓波则是基弗巡展的联合策展人。


他们都被派上用场了。当然他们也有收获。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2016年为基弗展站台的清华美院名誉院长冯远和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


面对如此大量的展览项目,马跃还需要找到一个有说服力的策展人专职为他服务。在2014年的这些展览中,他物色到了一位理想的合作对象。


她的名字叫做贝娅特·海芬夏特。就是这一位: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后来贝娅特几乎成了马跃所有展览的御用策展人。在贝尔艺术的官方介绍上,她的身份是“贝尔艺术中心外聘策展人”。在后来“基弗展”面对德国和中国的双向质问时,马跃从来没有露面,她替马跃挡了子弹。


当时德国《西南通讯》的记者反复问贝娅特:作为主办方委托的总策展人,你到底联系了基弗没有?贝娅特咬死一个答案:有,而且不止一次。但基弗和基弗的代理画廊通通说根本没有。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正在创作中的Anselm Kiefer基弗


在这场2016年全球艺术界最著名的罗生门里面,贝娅特成功地扮演了马跃的新闻发言人角色。这让马跃非常信任她。


但马跃看中贝娅特并选她来作御用策展人可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贝娅特此前一直在科布伦茨的德意志骑士之家的路德维希博物馆担任馆长。而人们常常把那个著名的路德维希博物馆和这个路德维希-科布伦茨博物馆弄混。


马跃似乎不太拒绝这种混淆。展览办多了,他深知,一个专业的有故事的策展人有多么重要。


但最最重要的事情还没有解决:怎么赚钱?经过2013年到2015年在中国展览市场的洗礼,马跃可能发现,艺术看着热闹,比起传统贸易来说,简直就是块贫瘠的沙漠。这些年钱倒是花出去了不少,但挣到的钱只有马跃自己心里知道。


于是2014年开始,围绕“贝尔艺术”的纠纷开始出现了。


也就是在“贝尔艺术”组织的由杨飞云、朝戈、谢东明、焦小健、段正渠、白蒂、张西7位油画家参加的第六届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的文化交流项目中,艺术家们以“中国与欧洲相遇”为背景,画下他们各自眼中的汉堡。


7位画家里知名度相对较低些的年轻女画家张西在汉堡留给“贝尔艺术”18幅作品和回国后寄给贝尔的9幅作品,不仅后来没有收到贝尔的钱,也再也没有见过这27幅画。


同时,贝尔公司给张西发了律师函,要求赔偿153812.5欧元,并否认收到她的作品。


这桩“无头案”又是各执一辞,至今也没有结论。张西不是唯一的一位。据小荐看到的一份德国媒体报道称,一位德国艺术家Uwe Esser将其四幅作品移交给了“贝尔艺术”2015年在南京举办的展览。而他再也没有看过照片,贝尔也从未付款。


2104年、2015年“贝尔艺术”发生的这些纠纷和混乱,拉维里德里希·冯·莎尔伯爵也都注意到了。他就在2015年退出了公司管理层,但保留了顾问头衔。后来的“基弗展”,伯爵还是义不容辞来到北京替贝尔站台。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贝尔艺术”发生的这些混乱,有人看到了,有人没看见,也有人看见了装作没看见。


“贝尔”还是一块被汤若望灵魂附体的金字招牌,散发着诚信和实力的光芒。


长袖善舞的马跃短短几年在中国的江湖上所积攒起来的人脉和“贝尔”的光芒相互辉映,同样极具说服力。


一个新的重要的合作伙伴即将登场。


3


文章开头的“受害人”MAP收藏,这个时候出现了。


MAP收藏在国内媒体上的首次亮相也是在“基弗展”上。当年,策展人贝娅特·莱芬莎特说:此次大部分参展作品的提供方德国 MAP 收藏是一位私人藏家,也是基弗作品目前最大的藏家之一。因为他(她)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身份,所以MAP 只是这位藏家的一个代号。


和马跃一样,神秘又低调。某种程度上,如果不是这次被动出面,召开新闻发布会,她比马跃更加低调。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发布会上的露面才真正揭开所谓代号“MAP”的藏家的真容:郑涂。


还在荐友的帮助下,小荐在德国媒体上才看到了关于她的更多信息:现年63岁的玛丽亚·郑涂(Maria Chen-Tu)是台湾出生的藏有德国护照的收藏家。


据这家德国媒体报道:出生在台湾的郑涂从十岁起就一直住在德国不莱梅。


一个有钱的女人积累了当代德国艺术的最大收藏之一,却几乎没有人知道她的存在。


在互联网上,她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郑涂的Facebook主页上,她主要是发布一些保护流浪狗的爱心视频。


这家媒体采访了一个认识郑涂20年的策展人Wenzel Jacob,这位策展人说,“虽然认识了20年,说实话,我对她一无所知。”她说,除涂曾经和她的台湾商人父亲来到德国,似乎开始做的是食品贸易的生意,在中国发展有机蔬菜,加工冷冻食品。


郑涂在这次新闻发布会前夕的一次会议上说:“我从九十年代开始收藏。” “我是吕佩尔茨的朋友。在这件丑陋的事情上,我与基弗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基弗2016年明确否认和”基弗展“的主办方有过任何联系。


马跃和郑涂的相遇应当是愉快而充满希望的。


前者有资源有市场有执行力,后者手里有大把的收藏。怎么看这都是天作之合。


德国最大的两份报纸之一的《南德意志报》昨天也报道了这件离奇的“24亿作品失踪案”。报道里提到,马跃称他是在2016年12月获得郑涂的授权出售作品。但他依然不能出示合同。


针对这点,郑涂也对《南德意志报》回应说:在2016年与基弗发生纠纷后,她实际上的确允许马跃出售基弗的作品,但前提是必须要、且仅限于整体出售。“永远不要单独创作作品!”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似乎就大概能明白马跃和MAP收藏之间的合作了。显然不仅仅是无偿免费的展览交流,而是一次展览的代售合作。如果郑涂所说属实,那么代售的条件就是“整体出售”。


这么大体量的收藏谁能一口吃下呢?很显然,郑涂对马跃的能力和实力严重高估了。


当期待和所得发生巨大落差的时候,冲突就被引爆。


引爆点是基弗巡展的长沙站。


据说,从北京开始的“基弗展”虽然在一片骂声中推进,但前三站,“贝尔艺术”和MAP收藏之间的合作一切正常,程序也很严谨:每个作品的包装箱都是在监督下被打开包装,展览结束后,又被整齐地包装并由目击者密封。但到长沙站时,马跃表现得非常不配合,告诉MAP方面,因为负责人不在那儿,所以他无法记录所有作品都被包装妥当。


问题由此而来。


郑涂怀疑作品就是在那个时候被狸猫换太子了。


《南德意志报》采访郑涂时,她说,“早在12月中旬,马跃就将大部分作品运到了香港。从香港再次进口到中国时,马跃的公司向海关报告了基弗作品的总价值为60,000欧元。马跃说他不是海关专家,他公司的其他人做到了。”


这里大家注意到,67件基弗作品的报关价值是6万欧元。小荐不评论,你们感受一吧。


但MAP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相反,郑涂了解到,马跃已经与与深圳一家私人博物馆签订了销售合同,单件销售作品了。这不仅违背了整体销售的条件,也没有和郑涂有任何沟通。这彻底激怒了这位神秘女富豪,并让她感到一丝寒意了。


她还又从另外的渠道了解到,马跃在向台湾一位藏家提供了87件基弗作品里“欧洲”系列中的一件。


郑涂在北京报了案。她说:“在德国,检察官将立即没收并检查所有箱子。” “可能是用石头代替了包装的东西,在中国什么也没发生。” 相反,官员们皱了皱眉:只要他们不能证明马跃卖掉了藏品中的作品,那便是一个民法问题。


不光“24亿”作品全部失踪了,马跃也失联了。


郑涂说,在上周她意外收到了一条来自马跃的信息。但是一条恐吓信。


在这封短信里,马跃称呼郑涂为军火商,并称他掌握内情,郑的名字和台湾历史上最大的武器采购和腐败丑闻之一有关:海军采购处处长尹庆峰上尉于1993年在一家咖啡馆开会的路上失踪,第二天渔民在海中发现他的尸体,而尹庆峰在咖啡馆的谈话对象正是郑涂。马跃威胁说,郑涂要给一笔钱,不然就要起诉,同时也不会交出作品。


而郑涂则说,1993年,她曾向一家德国公司提供台湾排雷船的备件提供了一些支持,但毫无疑问她不是军火商,更不会和什么命案有关。


在小荐和荐友查到的资料中,马跃的“贝尔艺术”已经在2019年1月申请破产。3月份进行清算。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失踪作品的所属艺术家


基弗 – 失踪87件作品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

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艺术家。

作品媒介包括稻草,粉煤灰,粘土材料,石头,铅,虫胶以及铅铁等金属元素。他的艺术渗透着对历史及文化的反省与思考。这位怪僻而孤独的欧洲天才,创造了一个被自知之明和怜悯之心拯救了的世界之深刻反思的最终充满希望的景象。


吕佩尔茨 – 失踪152件作品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马库斯·吕佩尔茨(Markus Lüpertz)

70年代最活跃的德国艺术家之一,作品变化多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欧美多家大博物馆收藏。
吕佩尔茨的艺术不回避政治,不回避历史,他冷静、大胆地直面当时分裂的日耳曼民族和德意志国家不光彩的纳粹时期,他把纳粹的一些标志和象征移用于自己的作品里,创造了极为独特而令人震惊的画面,充满隐喻和象征。


格拉夫 – 失踪103件作品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蕾娜特·格拉夫 (Renate Graf)

奥地利著名摄影艺术家,作品多以纪实为主,同时疏离于现实。她善于将彼此迥异的主题紧密结合,带有荒芜和空寂感,有很强的艺术张力。



听你说👏


这件到目前为止的“无头公案”你怎么看?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分享!


✏️


留言点赞👍第一名将获得👇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也可以直接拼团购买~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如何看懂艺术故事2》

奖品由“未读”提供。


继《如何看懂艺术》开启意大利艺术之旅后,艺术经纪人、知乎艺术达人翁昕带领我们来到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在这两座于文艺复兴时期大放异彩的历史名城中深入探究艺术之美。《如何看懂艺术2》帮我们把一幅幅画作还原到诞生之初的历史情境中,当艺术家、赞助人、普通市民等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 如闪光的丝线般一一浮现,当这些人物所担纲的故事重新变得鲜活,我们会看到,原本简单的一幅画也拥有了更丰富的含义。



通过留言或者后台消息告诉荐见

你的艺术故事线索

被采纳者将获得报酬奖励


荐识

带你见识世界的

美与真知👣


排版编辑 / 施冬雅


未经授权转载图文者必究

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后台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

一个热衷发现和分享美好事物的美学共同体

提供一千种发现美的法门

因为“荐”,让更多人拥有“看见”的能力

让更多人领略到美的深处

和我们一起

听荐幸福,看荐美


荐见 | “24亿艺术品失踪”之谜:用1万2500欧元撬动24亿的人


猛戳右下角,志趣相投的我们都在看👇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