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认知科学的结合,抓住了大数据的本质,让数据和人的关系建立起来,是思维面向数字世界的窗口。盲人曹军先生的梦想,让盲人们透过耳朵听闻和联系世界,是不是有阿那律不用眼睛可以来看,他眼睛瞎了,但是他可什么东西都可以看得见的感受啊。
移动互联网,让互联网开始变成人的一个感知器官,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2013移动开发者大会参会见闻与遐思
2013年11月13~14日,龙泉寺信息中心4位义工应主办方CSDN邀请参加“MDCC 2013移动开发者大会”(下称MDCC)。上回参加“SDCC 2013中国软件开发者大会”(下称SDCC)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实际上只过去了短短两个半月而已。本届MDCC的主题为“全民移动,重塑世界”,眼下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而我们不久前还津津乐道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被“盖棺”为“传统互联网……”
首届智能硬件展
进场之后时间尚早,就去展区逛了一圈,真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摩肩接踵的智能硬件展台占据了大半空间,各种新奇设备教人目不暇接,比如能打电话发微博、能追踪定位的手环和手表、能监测体征改善颈椎的项链、自平衡的独轮电动车、用脑波遥控的飞行器等等不胜枚举,它们都有若干共同的特征:可以移动,和手机、电脑、云端设备等无线实时交互,其中不少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浑然不觉地重塑着这个世界。
大会开场前一刻,大屏幕上出现了频繁抖动闪烁的奇怪画面,当我们以为工作人员在调试视频通道时,主持人说:大家看到的是遥控飞机航拍整个会场的实时画面……可以想见,这种曾经只有FBI之类的机构才用得起的设备,借移动互联网时代大车轮之力,不久之后将会成为你我手中的一个小玩具,它的用途可不仅仅是玩而已。
宏观行业概况
CSDN蒋涛先生的开场演讲中对“全民移动重塑世界”做了宏观上的阐述,比如“后PC进入百亿时代”:1993年的时候,全球还只有1亿台的PC机,至2008年增长到10亿,此后PC总量基本饱和,移动设备则进入了不可思议的高速增长阶段,预测到2020年的时候,接入互联网的移动设备将增长到100亿(估计将超过届时的地球总人数);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节”中,仅淘宝一家经手机支付的交易额就达到五十多亿元,单日手机活跃用户1.27亿,成交笔数3590万,占到整体比重21%,这些数字在去年还是不敢想象的;在SNS(社会化网络)方面,以Snapchat为例,每天分享照片超过3.5亿张,9个月成长7倍;此外,其他如前提到的各种智能移动设备雨后春笋般大量登场,智能化物联网的气息扑面而来……接下来创新工场的汪华先生展示了另外几组数据:国内智能设备(手机、平板等)数量从2010年的2500万左右连年持续高速增长,3年间活跃设备数已经发展到5亿台(增长到20倍)。他提到移动互联网将对各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从“快速迭代、开放生态、数据基础、打破中间链条、重构各产业”等方面,移动互联网将从流程上改造传统行业。
从这样的大趋势中,IT界的弄潮儿们看到的是大机会、大变革、新挑战,所有幕后的研发运维团队、工具、思想、方法论都将因之而变。
大数据与认知计算
数千人的主会场上座无虚席,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浪潮下各种技术、产品百花齐放,犹似一场时代的盛宴,由每一位酷爱技术的小伙伴共享。纵观大会日程,琳琅满目一百多场演讲中,以各具体技术领域的专题为主,在年轻的人群中有这样一位“老头子”,给大家带来了一场超越技术、产品与方法论的演讲——“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计算”。他就是中科院的李德毅院士。尽管关于这个题目我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却成为了两天里唯一一场让我屡屡会心而笑的演讲,并不是我把这个主题听懂了,而是一者为李院士认真严谨的治学风貌所折服,二者有一些早先我关注或思考过的问题,在他的演讲中或找到了答案,或引发了更深广的思考。
李院士从科学的视角和高度分析了人类认知究竟是否可以计算,对一系列名词和概念进行了定义和澄清,阐述了大数据究竟为何物,以及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中认知计算应该何去何从……他展示了自然语言处理与智能驾驶等领域的诸多一线科研成果,让大家看到大数据实实在在的实践应用,最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认知物联网”的构想、“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计算是否正在逼近认知科学”的反思以及“机器与人的和谐共处”等观点。稍为遗憾的是,看得出来严谨务实的老人家为演讲做了精心翔实的准备,奈何时间安排实在有限……
盲人开发者与盲人应用
因为自身学识和阅历的局限,当天的其他精彩演讲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只知时间飞逝,内心惴惴。而曹军先生的出现,令我心中一凛。当他在工作人员的辅助下小心翼翼站上讲台,开腔第一句,即为他纹丝不动站如松、抑扬顿挫语铿锵的威仪所动。曹军先生的PPT只有两页,一是他个人简介,二是一句“一行代码带来无限光明”的呼吁。当年他卖掉所有自营的盲人按摩店和自家房子,一切只为借智能手机的威力为天下盲人打开通往世界的一扇明窗。大概没有谁比他更懂盲人群体的酸楚,因为他从出生至今也不明白到底什么是大海和天空的——蓝色。他做到了,当种种困难曲折都凝结在每一位盲人的手机和“从此听见世界”的喜悦里,没有谁比他更值得自豪。曹军先生现场对盲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场景做了演示,并呼吁大家设计开发App时兼顾便于盲人使用的特性。想起演讲的尾声,曹军先生的一位盲人同事上台为大家献唱《你是我的眼》,今天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曹军先生就是天下盲人的“眼睛”!而我们每一位程序员,也可以一起帮助他——“一行代码带来无限光明”。
日程来到第二天,议题从全体大会过渡到专场讲座,七大专题与三大峰会,包含百余场主题演讲。专题的拣择对我而言是现实的难题。利用有限的时间参加哪些演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增长见闻,并将所学共享给未能参会的同学,尽量利益更多的人?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要求自己起码做到认真、恭敬,努力去尝试。信息中心几位同学根据各自承担方向主要参与了“产品与设计专题论坛”与“平台与技术专题论坛”。
互联网与链接的力量
笔者参与的第一场演讲是来自李建忠先生的《从Application到App——移动产品的技术面思考》,李先生分析了影响产品成败的若干技术要素,尤其是“链接的力量”。PC时代中流行过很多优秀的软件作品,但大多都在互联网大潮中式微了,研究发现后起之秀都有一个明显的共性:充分且有力的链接。以典型的音乐播放器为例,今天的主流产品和早期的王者Winamp相比,远远不是单纯播放音频的工具了,一定数量、强度、精度,具备传播力的链接成了播放器的外延,用户可以通过这些链接发现相关的音乐,互相推荐、扩大视野,发现素昧平生却有着相同音乐偏好的人并进行交流互动……
链接是互联网应用的天然属性之一,由此想起一个故事:早在1999年,王雷泉先生有一次向赵朴初老居士解释“何为英特网”时,用佛教的“因陀罗网”做了譬喻,赵朴老抚掌笑曰:“千灯互照、光光交彻。”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曾在华严会上反复宣说:“一多互摄,重重无尽,因陀罗网。”“千灯互照、光光交彻,一多互摄、重重无尽”这不正是今天的互联网么?链接作为一个关键的“缘”,连通了一个个孤零零的信息与人的节点,其实现的价值却并非一堆信息的简单堆砌可比拟,信息中心近期参与过《信息架构学》共学活动的同学们大概也会对此心有戚戚,当我们为佛教事业设计种种软件产品时,相信也会有所启迪。
两天的日程弹指间经过,随着大会圆满落下帷幕,我们也开始总结和分享参会见闻,大家的关注点不尽相同,但都收获颇丰,我们带着问题而来,或已现场解决,或结下学习的善缘,期待能在接下来的学修和承担中反复思维,慢慢落到实处。举办这样一场技术盛会需要台前幕后很多人的辛勤努力,每每看到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和友善的笑容,我们由衷赞叹和感恩!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