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化融合】猫在上海的一个角落里,一群打着吊瓶,老婆追到办公室看看老公为什么几天没有回家,在陷入焦灼的无停无休的争论,甚至是有一丝仇视。不知道是智商低,还是情商低,总之现场弥漫着愚痴的气氛。我们就是一群对着机器、遥想着千里之外生产线如何被传感器监控,如何把身份信息初始化,检查,激活。或许,这就是当下O2O的现状,一群工业界的,为了一厘钱打破头的人,一群IT界的,恨不得改变世界,让BAT去死的人,之间碰撞出“愚痴”的极光,就像太空离子击中了大气层。
上面这个场景,相信做IT的人不了解,做工厂的人也还未见过太多,然而,我们一直说的两化融合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我们的知识领域,又从我们手中走向工厂,走向工业化的产品线,走向我们老百姓的每一天的生活。
制造领域和信息服务领域的融合,跨界,带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性,让原本在虚幻世界中前行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甚至于偶然看到出租车司机们为了抢活儿,换了新的小米手机,都一步步转移到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甚至于第二产业。这个时代掀起的巨浪和对于未来的改变,让我们的可能性进入到了科幻时代:天网、机器战警,那也不是事儿,未来已经迎面而来。
以下这篇思考,有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或者也是一种警醒吧。
物联网时代:产品由死到活,制造由活到死
另一重大变化是,以往制造业企业的支持性IT部门将在企业业务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IT部门终将成为独立运营的单元,直接参与企业业务、战略发展决策。毋庸置疑,应对这一趋势,制造业企业需要更多考虑向价值链的前端研发创新和后端服务转型。
看到文章标题,你可能会感觉有些骇人听闻。这是我在与PTC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寿宇澄博士探讨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时得出的结论。
产品由“死”到“活”,是指未来的产品将由纯硬件向软硬结合的智能联接产品发展。以往的硬件产品往往独立存在,以硬件本身的功能和应用给用户带来价值。例如,传统的灯泡通过自身材料的特性和设计发光、照明。
而当产品被嵌入传感器、芯片,并开始载入软件,通过通讯与外界连接时,整个产品的性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嵌入芯片、软件和联网的智能灯泡可以智能感应外界环境,调节数百种灯光模式,不仅可以让人们的体验最佳,而且可以节能,甚至灯泡不再是灯泡,而变成一个音乐播放器。
“以往卖出去的产品可能是个死疙瘩,怎么用就是一个产品,现在这个产品是‘活’的,它是有生命的——智能产品类似一个生物,它是一个可以自我演化的东西。”寿宇澄说。
制造由“活”到“死”,是指纯粹的生产加工将在整个价值链条中越来越被轻量化,由此必然导致大批纯加工制造型企业的倒闭和消亡。这一结论是以产品智能化为前提的。因为软件的嵌入,产品的硬件可能比以往变得简洁得多——大量实现产品价值的功能将依赖软件和云端。
在寿宇澄看来,全能的制造中心是未来制造的趋势。“以往制造的专业化分工是由于工艺差别巨大导致的,而未来制造流程本身可能就由软件主导,生产变得高度柔 性化,加上3D打印技术的引入,工艺的差别会被逐渐淡化,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兵器和生产发动机的很可能是同一家工厂。”寿宇澄说。寿宇澄认为,这种趋势对 于中国制造的转型提出了挑战。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