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原来如此】在纠结时,如果你能按一下暂停按钮,问一句:作为人何谓正确?我这样做对吗?他会怎么想?良知就产生了。

从经验来看,这是一场腹黑的游戏,从体验来看,这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那就是走进他人的内心去看到内心里面的模式。MC里面提到的架构,最近一直在思考这个有趣的过程,言不由衷的背后是受害者和投机者的心理。在当下这个我们自己都无法管理自己的心智的时代,事实上,能够在纠结时按下暂停按钮,也是殊为不易的一件事了。由此,我们从体验到自己的痛苦,进而问自己一句:作为人何为正确?我这样做对吗?从此,我们就进入了正念的境界。

原文猛击这里→撰文:王育琨

一次与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吃饭,谈话舒缓惬意,给我很多启迪。

看着谈话空当,我提出一个问题:“稻盛先生,你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个你小时候的故事,这个故事跟您后来经营企业又有很大的关联。就是说,今天您之所以成为经营之圣,儿童时哪一件事对你触动最深?”

稻盛和夫笑笑,看上去他很满意这个问题。他点上一根烟,慢慢抽着,吐了一个烟圈,仿佛重新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想了一会儿,就讲起了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

初中一年级时,一个同学一直追随稻盛这个孩子王。他跟稻盛说:“我家里有棵大柿子树,爷爷知道稻盛君对我很好,想让稻盛去摘柿子吃”。他的家有点远,稻盛不愿意去。这个同学就锲而不舍,每次见了都说。几次三番邀请,稻盛却不过这份情,就带着小“喽”们上门去摘柿子了。满树的柿子,把小伙伴们乐坏了。几个人把柿子树上的柿子一扫而空。

没想到,第二天同学的爷爷就气势汹汹地跑到学校兴师问罪:“听我孙子说了,有一个叫稻盛的小子,不听劝阻,擅自到我家摘柿子,真是太不像话了!”听了这话,稻盛当时愕然了。老爷爷的指责、老师的批评,都不起什么波澜。关键是同学的言不由衷让他惊愕。

人性,太人性了!有些人虽然口口声声地说“Yes”,但其实并非如此。语言中并没有其独立的含义,而是说这话的人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人格反映。一个“孩子王”从这件事中学习到了人生哲学第一课。

对这个事件之所以发生,稻盛做了深入的反思。起初他怪那个追随者言行不一。后来进到追随者心里看看,也不是腹黑,就是想亲近他,是他自己不冷静错读了那个孩子的信息。

为什么是他这个孩子王错了呢?他到底错在哪里?为什么他会误读信息?这三个问题,他当时就感觉不对头,有很深的意蕴没有悟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体验的增多,他越来越确信,是他站在了自我为中心的立场来解读事情,而没有从事情的本来面目出发去看待事情。

他没有站在那个同学的爷爷的角度上想问题,没有站在自己家的柿子树一年到头结了柿子,是不是喜欢别人来糟蹋?这件事一直在稻盛脑海里发酵,他自己盲目,无明!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说一千道一万,在那个当下,就差一个问:作为人何谓正确?

当今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爆炸,决策难度增大。每一个维度的欲望,都有一大堆的钩子,也有一大堆的证据。这时,你要考虑更多的变量,需要在各种各样的欲 望相互冲突纠结的混沌之中,做出决策。而且,各种边界越来越模糊,变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你不可能等到万事俱备再做决策。决策者,一方面被现实的困难所困 扰,另一方面机会扑面而来而又转瞬即逝。稻盛和夫常常能在恰当的时机做出恰当的决策,这是为什么?别人可以帮他概括提炼出好多个因素。让稻盛和夫自己说就 一条,即在纠结的时候问一句:作为人何谓正确?我这样做对吗?他会怎么想?良知就产生了,善就会凸现出来。跟随你的良知,你就会做出好的决策。

王育琨,北京大学企业家研究中心主任、管理专家和并购专家、地头力管理机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哲学家。

原始出处:《中国慈善家》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