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鸟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与事理无碍
#按: 常去龙泉寺担当的奥杰师兄,在实践和阐述组组织和工作中的领导力,我从他平日的总结中也获益不浅。这是他看我春节期间学习圣严法师讲《金刚经》分享,写的深度分析。特别是在面对有限的时间,需要取舍的担当时,如何把握“住”与“不住”,对工作,生活和修行,很有启发。在我看来,和王阳明“事上磨练”异曲同工。
天空没有鸟迹,但它必须飞过,在心里。
经奥杰兄同意,原文分享如下…(他误以为我还在老东家英特尔那里,其实我早已飞过
:-p)#
================= 我是任性的分割线===============================
“ intel的何万青博士说。” … … 禅宗是讲智慧,金刚经是讲般若。无住并不等于是无知,无觉。无住,就是不执着,无挂碍,自由自在。但是,心的智慧的功能和反应,不但是照常,而且比心里面有执着,有烦恼的人呢,更清楚,更活泼。如何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啊?第一是顿悟,像六祖慧能大师那个样。第二种呢,是要我们先要练心开始,练心如何练?就是要从修习“观”的方法,就是观照般若。……” – 圣严法师讲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圣严法师用他亲切的江浙普通话活泼幽默的讲经,如老师循循善诱,很喜欢。自己裱糊残破了一些的金刚经,效果有点儿专业的样子。用的胶带上一只鸟,正符合禅宗故事,所谓心无所住,是指鸟飞过,没有痕迹。不做事,没有飞过,谈不上无住,这是要点。
”
圣严法师讲解金刚经还没有听,万青博士要切磋的点,和我留言时的体悟,或许是在不同的角度上。但佛法应机对机,无碍无边是不可思议的,就说当时在留言时的观念,来做个注脚。
住有安住和无住。在安住里,住是停留在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心锚就不会被外境所动,泰然安然才能冷静的观察,用自己的发心去“缘”,去感知,去融入,去先跟后带,成为一个领导者,让事件转向更加有利,对自他更加有益的结果。
无住的住,刻舟求剑,是执着,无论是心还是识,没有对应于当下的环境,没有放下自我和无知。
不做事,没有飞过,谈不上无住。从事理无碍这个角度,让我有一个更加有力的说法,去和自己沟通。比如,正在做的助学项目和平日的学修,无论我怎么说自己工作忙,为了要跟上学修,就少做一些助学项目,就谈不上学修。因为让自己进入了一种互相障碍,互相“住”的状态,一种对立的状态下,就谈不上无住。
自己在助学的承担中,在近期的工作中,受益非常之大,到了一个需要总结和提升的时刻,但是,自己习惯于要用优先级,要用非此即彼的思考模式来安排时间,却恰恰忘记了,自己助学承担也好,工作也好,学修也好,就是为了让自己破除执着的住。
时间、精力、承担、工作都是可以管理的,而管理之道就在于投身于其中,还能够超越其上去思维观察,脱离了事项,就是你说的 不做事,没有飞过,谈不上无住。这就是龙泉寺的法门:历事练心。
师父说:
事是有形有相的,我们身语的造作,都属于事的范畴。理就是我们心里的发心,精神层面的境界。
外在事做好了,就说明说我们对佛理、对佛法比较精通。如果我们没有在这些有形有相的方面去体现,我们对佛法的理解、领会,就非常容易陷入到一种虚无的状态。
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让我们在发心的基本框架下(本真状态 Entering the Fundmental State of Leadership,见 罗伯特·奎因(Robert E. Quinn)),见招拆招,剑术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独孤九剑,剑气的最高境界还是杨过,然而借助的就是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世间的聪明人太多,然而肯扛起 兼济天下的理想的人不多,或许借助一个宏大的愿景来让我们生其心,才真正的能够让聪明归于智慧,让我们心无住。
================= 我是寂寞的分割线===============================
上面是奥杰兄的发挥和解读,是在看他在朋友圈留言后询问的结果,可以随喜参详一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心经》是我等俗众最容易挂在嘴上的佛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都足够的短,没有其它浩如烟海的卷帙那样吓人 – 我们本质上其实都是怕苦行,难行而愿意走捷径。《金刚经》《心经》作为大乘佛法般若部的高阶总结式的短经,没有足够的生活磨砺,感悟或者采取老老实实先学习,实证基础的前提,其实是很难理解的。所以也有一种说法说,读《金刚经》会断智。那么我理解圣严法师在他的五次讲解《金刚经》的第二集讲此经的精华,是回答“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的答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也是禅宗六祖慧能悟道出家的一句。在另一个《法华经和积极人生》的开示中,圣严法师其实反问和澄清很多人对佛教的误解,以为出家是很多人面临人生低谷,困境的消极选择,但其实恰恰相反。
圣严法师在后来的传法中,为大众解决心理问题,有一个12字诀,这个他有个弟子林青霞在回忆圣严法师的文章中有提及: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面对人生的种种问题,要以积极的态度,升起生忍,法忍,凭借六波罗蜜的修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做到,放下。这就是金刚经的智慧之一,如空中鸟迹,你必须先飞过,有所住,而无所住。
这个世界丰富多样,有“物理界” ,“生理界”,“心理界”等的区别,对治的智慧,可能是物理学,生命科学和哲学宗教,它们可以和谐共处。
又,说起圣严法师,还有个小故事:
圣严法师圆寂后,烧出舍利子跟舍利花了,他事先不让弟子提这件事情。或者拿出来供养。其究竟原因在于. 他要以最后的残躯。告诉世人。一切仪式,佛像,佛经等等方法,目的。是为了让你摆脱妄想。放下执着。而不是让你沉迷于这些工具。
六祖坛经中。曾经有一个故事。一位禅师的弟子天天打坐。禅师就在旁边磨瓦。弟子问他干啥呢? 他说我做镜子啊。弟子就说瓦如何能磨成镜子?师傅就笑了。 那打坐如何能成佛呢?当你沉迷于这些工具的时候。就无法看清佛法的本来面目。
1 条评论
林奥杰 · 2017年2月5日 下午4:58
不做事,没有飞过,谈不上无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