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观心相】
1、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是让艺术品实体映射进入信息网络
2、艺术品身份证——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证书的上链让艺术品映射进入价值网络
艺术品在完成“锁物”、“确权”、“上链”后,获得的艺术品身份证后,艺术品就被唯一锁定,未来在艺术品资产化、证券化、金融化、“价值发现”和司法取证乃至于各种权利和资产的线上交易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保障和结论性证据。
赵磊、袁学君为到会的首批专家颁发聘书
专家研讨会
专家林奥杰发言
艺术品上链:利用物联网+区块链,完成艺术品实体在信息空间和价值网络上的映射
艺观心语
尊敬的西沐老师,各位领导,学者和艺术金融博士班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成为智库专家的一员,能够为中国艺术金融区块链的发展来做一点工作。
听到专家们提出的艺术金融区块链作为一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工具,能够在当下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为艺术品成为下一波投资热点,就我自己从事的国家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工作,来做一点分享。
1、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是让艺术品实体映射进入信息网络
正如王德恭教授提出的拍卖行现状:目前50%~60%的费用用于拍卖品的会务、拍卖前信息检索、编排,即使这件艺术品已经在其他拍卖行上过拍。这对于拍卖行的经营和拍品的流转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成本。通过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将艺术品实体的 特征信息——DNA 信息提取后,进行艺术品实体和艺术品信息的一对一锁定,从而完成“锁物”。将每一件艺术品的拍卖、出版、流转等等溯源信息记录在国家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在未来的艺术品流转、交易等过程中,就可以获取可信的艺术品溯源信息,从而极大的降低目前艺术品市场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现状。
2、艺术品身份证——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证书的上链让艺术品映射进入价值网络
史燿峰董事长提出基于艺术品的各种权利交易或与实物资产相对割裂的艺术品金融资产线上交易是艺术品金融区块链技术可以落地的一个场景。这点非常认同。如何将艺术品实物和价值网络的区块链结合在一起,这是文化艺术借助金融工具进行价值发现的重要工具。
刚才专家提到,中国有4.6万亿不可移动的文物艺术品,500万亿艺术金融资产。这笔庞大的资产,也佐证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宝贵战略资源的定位,在当下即将进入的5G 时代,要发掘这样的价值,需要基于区块链价值网络的艺术金融工具。
区块链能被称为驱动互联网变革的核心关键技术,作为价值网络的基础,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一是创造信任,也就是大家说的去中心化,由于采用了点对点和多数机制,可以在没有中央权威机构的情况下建立信任。二是区块链不会被伪造,信息高度透明。
对于有物理实体的文化艺术品产品,由于艺术品登记鉴证、信息追溯、防伪涉及多个环节,如艺术品艺术特征、物理实体特征、艺术品资源化、艺术品服务(鉴证、确权、登记、鉴定、评估、集保、修复、物流)、艺术品资产化、艺术品交易、艺术品展览等等多个流转环节,不仅增加了艺术品信息追溯的难度,也为不法分子进行造假活动留下了很大空间,这也是艺术品市场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尽管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信息安全、数据可溯源及防篡改特性可为信息追溯系统提供优良的数据存储方案,但并不能从艺术品“正本清源”的角度上,即从源头上通过“锁物”——防止虚假信息输入区块链,还要结合艺术品鉴证质量溯源(基于科技鉴证的物联网)技术来完成客观世界的艺术品实体到信息和价值互联网的映射——“艺术品上链”。
艺术品在完成“锁物”、“确权”、“上链”后,获得的艺术品身份证后,艺术品就被唯一锁定,未来在艺术品资产化、证券化、金融化、“价值发现”和司法取证乃至于各种权利和资产的线上交易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保障和结论性证据。
我们也将在这个方面继续进行自己的研究和推动,为中国艺术金融区块链做一些具体的工作。
恩师、同学们
艺术金融博士课题班学员:杨守民、张士兴、徐志鹏、黄中、胡婷、李朝阳、欧军君、徐朝晖、唐爱武、李涛、银智、张学智、赵春彩等参加大会并在现场进行研讨交流。
社会各界嘉宾:闫琳、曾渝森、潘晓蕾、李景秋、景小青、梁华清、付秋霞、王长武、 杨小微、李佳丽等参加了大会活动。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