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观心语】是不是对要做出的决策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必须“三思而后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对我们的决策充满自信,错!《blink》一书告诉我们:不要总是在决策的当口排距直觉的介入,不要总是把我们快速做出判断的先天禀赋看成不入流的低能儿!要用好我们与生俱来的不假思索的神奇力量,在转瞬之间做出的决策能够与经过谨慎思量和深思熟虑做出的决策媲美。但,要提醒自己克服偏见。

说个现成的例子,接触了一些书画世家,他们说一幅画对不对,一打眼就知道——最重要的是“望气”,剩下的时间就是装模作样去找点由头给别人看。

一、决断弹指间

  无论是重大的商务决策,还是诸如躲避迎面开来的汽车这种微不足道的行为,我们不可避免地总要对我们面临的情势做出快速判断,并迅速付诸行动,但是,我们又常常无例外地以为,我们必须对我们要做出的决策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必须殚精竭虑,必须反复权衡,必须“三思而后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对我们的决策充满自信,我们才会觉得我们的决策是完美的决策,我们总是在决策的当口排距直觉的介入,总是把我们快速做出判断的先天禀赋看成不入流的低能儿,但这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假思索的神奇力量,它证实了这样的简单事实:在转瞬之间做出的决策能够与经过谨慎思量和深思熟虑做出的决策媲美。而这本书诉求的另一个主题就是:你快速做出判断的能力和凭借第一印象付诸行动的能力是可以训练和掌控的。

做出正确的快速判断的关键是首先要克服这些偏见。怎样发现自己潜意识中的偏见?最好的办法是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在《引爆点》中,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为我们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过程,现在,他的另一力作《决断2秒间》,革命性地为我们展示了如何明了我们自身的内心世界。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是充满睿智的决策者,而其他人却错误频出?为什么有些人跟随直觉的指引便能抵达成功的胜境,而有些人却在艰难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再有,为什么有些英明的决策常常是那些无法向人解释的决策呢? 《决断2秒间》是一本关于“不假思索”的著作,是一本让我们无需冥思苦想、在转瞬之间便作出决策的著作,不过,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在办公室,在教室,在厨房,在卧室,你的大脑到底是如何运转的呢?《决断2秒间》让我们见到了这样的心理学家——只需观察几分钟的时间,就能预测一对夫妇是否能白头偕老;我们还遇到了这样的网球教练—— 在网球与球拍接触之前,就能断定这次发球是不是双误……当然,《决断2秒间》也让我们看到了“灵光一闪”的恶果——它“造就”了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它让“新可乐”成了商业史上最大的笑柄之一,它让一个无辜青年葬送在警察的枪口下……《决断2秒间》揭示出,最优秀的决策者并不是那些掌握最丰富信息资源的人,不是那些殚精竭虑、终日冥思苦想的人,他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二、瞬间决定

Blink 这本书讲的是人的“瞬间决定”(snapdecisions)。作者 Malcolm Gladwell 是纽约人杂志的记者,显然这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此书的中文译名,有人译为《倾覆》,不太对;台湾译为《决断2秒间》,意思是对的但是也不准确:实际上此书作者最喜欢用的一个词是millisecond,应该翻译成《决断眨眼间》才对。

当面对一个可能很复杂的问题,人们往往可以在一眨眼间做出判断和决定。有时候这种判断是对的,有时候是错的。怎样才能判断对?为什么会判断错?

先说容易理解的技术,也是这本书我认为最有意思的部分,这就是通过模式(pattern)识别,或者说通过寻找关键特征(signature),来做出快速判断。一件事情给你的信息也许无比复杂,做出快速判断的诀窍在于寻找signatures。然而这里的紧要之处在于,科学家是怎么知道哪些东西是关键的signature 呢?其做法是大量细致的数据统计。【难道这不是一种搞(收集邮票型)科研的好方法么?】

听一对夫妇之间的交谈15分钟,专家就有能以95%的准确率判断他们未来15年内会不会离婚。这个本事练成之后,该专家甚至在餐馆吃饭的时候也能随便指出隔壁桌的夫妇婚姻是否出了问题。

一个更令人震惊的技术是所谓“读心术”(mind reading),这个技术是成熟的,但是也是保密的。全世界只有500个人被允许出于科研目的使用这个技术。

此技术的关键所在,是精确的分析人脸部的表情,分析到毫秒量级的变化。其理论根据是,因为婴儿只能通过表情来跟大人交流(包括看懂大人的表情),所以进化的结果就是人的面部表情会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书中引用的一句话生动地说,人的脸就好像p*nis 。)研究总结人一共有3000种有意义的表情,并且象数学家给群编号一样,给所有这些表情编上了号,得到一个Facial ActionCoding System(FACS)。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在说谎的时候会说,“他在第2分32.452秒时候,左边眉毛的表情是个标准的A12,说明他一定是说谎!”可以想象,一旦这个技术被运用成熟,那么读心术也就练成了。这个技术有意思的几点事实:

– 调查表明,所有种族,包括那些现存的原始部落,对人表情的解读是一致的。

– 表情不但反应内心,表情同样可以左右内心:实验中让一组人用嘴含着筷子看卡通(这样他们不能笑),另一组用牙咬着筷子看卡通(这样他们必须笑),发现第二组的人会觉得这个卡通更好笑一些。

– 患有孤独症(autism)的人,不善于注意人的面部表情,实际上他们大脑中记载人脸和记忆普通物品形状在同一个区域;而普通人记忆人脸有一个特别区域。

– 人在极端情况下(比如说极度紧张心跳加快),就不再注意别人的表情了,甚至连别人说话也听不见了,这就是为什么紧张的警察会开枪打死好人。(美国警察,只有10%的人真正在执勤时候开过枪,所以一开枪特别紧张。)唯一解决办法是通过训练让自己放慢速度。另外调查表明,让警察单独执勤,比两个一组行动更安全,因为一个单独的警察遇到事情会叫救援,不会轻举妄动。

其他例子,包括二战时期英国人总结了每个德军发报员发报的特征,从而清楚知道哪个发报员去了哪里,工作量是否突然增加等等,其情节类似于电视剧《暗算》。

总之,这些快速判断都是理性的,是有意识的,而且是基于大量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其方法是寻找signature,从而迅速判断。这时候,过多的考虑,过多的信息,反而有副作用。尤其是在战场上,快速判断才是最好的判断。

另一种成功的快速判断则往往是无意识的,称之为thin-slicing。作者认为这时候人体仿佛有一部无意识的超级计算机,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先替我们做好了正确决定。而这台计算机怎么工作的不知道,像是在一个被锁住的门后一样。比如一个资深网球教练总能判断出运动员什么时候会双发失误,但是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判断的。作者这里似乎认为这种thin-slicing 成功的原理跟前面说的模式识别差不多,只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是无意识的。这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

这种无意识判断并不神秘,它可以被训练,被控制。更重要的是,这种无意识快速判断经常会犯错。

如前所说,人在极端情况下因为忽略关键信息而容易犯错。犯错的另一个原因是潜意识中的偏见:比如歧视黑人等等。

怎样发现自己潜意识中的偏见?最好的办法是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这个实验可以直接去哈佛的一个网站自己做。

因此做出正确的快速判断的关键是首先要克服这些偏见。比如说隔着一个幕布听人演奏,这样就不会被演奏者的性别,姿势等因素左右了。

作为一个记者,本书写得相当生动,比如警察枪杀无辜者的故事写的跟小说一样惊险。所以也不能说这些描写都是浪费时间。这本书对于blink 思维的描写引用了很多很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是有价值的。

三、续貂之书画鉴定“望气”

对于艺术品的爱好,可以通过 IAT (内隐联想测验)的方式来进行甄别,我们通过去掉主观偏见的影响后,就可以得到更加正确的秒判。比如,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做客“艺术史研究工作坊”,分享了他在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最重要的是“望气”。神乎其神,究其原因,与其他文物鉴定不同的是,书画鉴定是目前所有鉴定门类中,唯一不能靠科技手段来代替的一个文物鉴赏文类。

从此前的《砥柱铭》到近期的《功甫帖》,书画鉴定也是最易引起争议的,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缺少统一的标准,书画鉴定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朱万章强调,要进入这一门类,最重要的是掌握基础知识,一方面多看作品的原件,另一方面多了解书画家个性的东西。比如了解他们的印章、笔墨、笔性,以及常用的字号、甚至籍贯、出生年月。“你了解的知识点越多,那你掌握的信息量就越大,你得出的结论就越接近正确。”

一般说来,书画鉴定主要分为两类因素,一个是主要因素、一个是次要因素。书画鉴定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一点是时代风格,很多书画鉴定家把它归结为“望气”。朱万章说,“所谓的‘望气’,就是当我们打开一幅画的时候,这幅画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气息,而这种望气往往是说不出具体原因的,比如我们打开一幅画之后马上就能知道这幅画是宋朝的、还是明朝的、还是清朝.这就是长期在脑海里形成的一些经验性的东西。”

  著名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有一个绰号叫“徐半尺”,就是打开半尺就知道这幅画的真伪,这是因为他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一眼就能看出这幅画的时代气息。如果它的时代气息不对,那么其他的笔墨、技巧或者其他的材料再对,这幅画都可能是假的。

  而要了解一个时代的气韵风格,就要了解这个时代的一些共性的东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量地看这个时代的一些实物、看一些大量的书画的原件。对此,朱万章的经验是,如果想了解哪一个朝代的一些重要的风格的时候,就把这个朝代重要的书画家全部找出来。

  “望气”是鉴定书画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但望气又往往会出现很大的人与人之间的偏差。比如说同一件画,有人说它是明朝早期的,有人说是宋朝的,因为其实明朝早期和宋朝的风格非常接近,都是受到院体绘画的影响。要确定哪一个更正确,就要对这个画本身的细节作一些更深入的研究。

  朱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书法鉴定家接到一个电话,来电人说自己家里收藏了一副岳飞的对联,请他鉴定一下真伪。鉴定家马上告诉他,这副对联肯定是假的,不需要看实物、也不需要打开,一定是假的。人家问他为什么是假的?他说,对联这种形式到明朝晚期以后才出现,而岳飞是宋朝的,显然不可能在宋朝的时候出现对联。后来这个人不信,把作品拿去进行科技鉴定,结果材料检测出来是清朝的。

Ref:

1、Change my body, change my mind: the effects of illusory ownership of an outgroup hand on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 that outgroup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13.01016/full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