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56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对自己越迷之自信,知识越渊博的人越虚怀若谷!

前言

在职场中或者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群人:他们用自己行业的经验套用到所有的行业中,非常自信,好像除了自己以外别人都是错的。聊着聊着最后都不想说话了,而且有一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无力感。你选择闭嘴不谈了,他会认为你看,这哥们被我征服了,悄悄的了!这群迷之自信的人,从来不会认真的听取不同职业、不同行业的专业性。比如:看完一部电影,就说要是我拍我肯定比张艺谋拍的好!他可能全然不知,导演调度几百人协同合作完成一个镜头背后还需要其他的能力,但是就是对自己非常自信!前段时间一堆大学教授夫妇通过公式要改变相声的现状,也属于这一特点。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作为设计师你要做的是:“如何避免自己调入达克效应的陷阱”,所以这篇文章极具打脸的气质,你决定要阅读这篇文章的话,请做好心理准备:

邓宁-克鲁格效应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Kruger和Dunning (1999)通过4个实验设计,系统地针对个体对其能力的自我评价问题进行研究。他们首先让被试完成一套标准能力测试题目,然后让其预测自己答对题目的数量,并预测相较于其他被试,自己的能力排名情况(用百分位数表示)。随后,研究者根据能力测试标准进行评分,把被试的成绩从低到高排列,并分为四个部分(用四分位数表示)。

结果显示,经过重复实验,个体能力的实测得分排名与预测能力排名(即实际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在对自己的实际表现作出评价时,实际测试中处于第四四分位数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表现优于第三四分位数位置的人,处在第三四分位数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表现优于处在第二四分位数的人,以此类推。这表明个体对自己的绝对能力水平的评价比较准确。在比较个体的实际表现与预测表现的差异时,研究者发现处于成绩排名各个位置的被试都出现了小同程度的偏差。其中那些处在能力排名最底端的人表现出的偏差最明显,甚至认为自己的能力排名超过了平均水平,而处在能力排名最顶端的人却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低估偏差。Dunning和Kruger把这种完成任务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小准确的评价,特别是能力最低的个体最大程度的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超过平均水平,而能力最高的个体则对自己的能力做出低估评价的现象称为邓宁一克鲁格效应,也称达克效应。

IMG_257

认知偏差 | 认知能力

达克效应的本质就是:“认知偏差”!我们可以将一个人的成长划分为几个阶段:“外显型的低自信初级阶段、巨婴式的迷之自信愚昧之峰、发现自己不知道的绝望迷茫自我否定阶段、重新认识自己获取大量有用有价值、知识的智慧累积觉悟之坡、平稳成长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谦虚谨慎…”这大致解释了为什么很多CG初学者非常喜欢骂别人傻逼的原因,到达迷之自信高峰的人群占到80%,而有的人一生都无法认知自己,永远的停在了哪里不再进步,或不再愿意进步!而极少数的人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从而重新认识知识的重要性,智慧储备的求知欲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认知偏差修正的过程:

低能力者的双重困境

Kruger和Dunning (1999)指出,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具备能力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个体在此领域中的表现出众,其二是指个体能认识到自己在这一领域的能力水平,这种认知包括对自己以及他人。在某一领域能力低的个体缺乏一种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元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使个体既能知道自己表现得怎样,也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俗语中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指这种元认知能力。低能力者在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评价时,面临了双重困境,即他们既小能呈现高水平的绩效表现,也无法正确认知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反而还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无端自负。

元认知能力缺陷理论

Kruger和Dunning (1999)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自己能力评价的小准确性与其元认知能力的关系。实验者让被试完成沃森的“四卡片选择作业”测试(该测试能较好的区分出个体在逻辑推理能力上的差异)并对自己的能力排名进行估计。之后,随机选取一半的被试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另外一半的被试在相同时问内完成一些无关任务作业。最后,要求被试评价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预测答对题目的数量及百分位排名。结果显示,逻辑推理能力最差的(在能力测验上得分最低)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计过高,甚至超过了平均水平。而那些逻辑推理能力最好(能力测验得分较高)的个体则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排名。另外还发现,经过能力训练的、排名最低的个体调整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显著降低了自己的排名估计,而经过能力训练的、排名最高的个体也调整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提高了自己的排名估计,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总之,经过能力训练的个体对其能力的自我评价都更准确地接近于他们的真实水平。而那些未经能力训练的个体,小论其能力高低,都没有改变对先前的排名评价(Kruger&Dunning, 1999,研究4)。

该实验说明,元认知能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客观的能力水平与自我评价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尽管个体能在能力测验中取得好的成绩,但他们仍然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而那些本身就无法取得能力测验好成绩的人更加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存在缺陷。

虚假一致性效应

处在能力排名最低端的被试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过高评价,而处在能力排名最高端的被试却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较低评价。这些能力表现较高的个体本应该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但事实却非如此,那他们为什么会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其来源与能力低的个体有什么区别昵?

Festinger (1954)指出人们可以通过社会比较来增加认识自己能力的能力,于是实验者通过增加社会比较环节来探讨认知偏差的来源。即在完成第一次能力测试并做出预测后,隔一个较短的时间(几周),让排名最低和最高的被试重新回到实验室参与一项后续实验。实验者给每一个被试其他5人的测试答卷,让他们给这些答卷打分,并预测这些完成答卷的被试的能力排名,之后又重新对自己第一次完成的测试进行排名及答对数目的预测(Kruger & Dunning,1999,研究3)。

实验结果显示,那些在能力排名处于最低端的个体在看到了比自己表现好的答卷后,不但没有改变对自己的排名评价,反而提升了已经过高的自我评价(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而能力排名最高端的个体则提高了对自己能力水平排名的评价。这说明那些能力低的人在社会比较后还是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拙劣表现,其自我评价的不准确来源于对自己的错误评价,而能力高的人经过社会比较后能调整自我评价,其先前的不准确来源于对他人的错误评价。

研究者用虚假一致性效应(false-consensus effect, Ross, Greene, & House, 1977)来对能力高者产生的自我评价偏差进行解释。虚假一致性是指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能力高的人在能力测试上表现得不错,就错误的估计其他人也是这样的,而对自己能力突出的这一特征并不敏感。在实验中能力排名处在最高端的个体认识到他们后来看到的5份答卷比自己表现得差后,就会调整自己的判断,因而变得更准确。

以上引述:MBA智库百科

IMG_258

重新认识自己

认识达克效应就是重新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当然饼干明白的知道,能做到这点的仅仅是少数人。因人而异,不同的人,不同的认知水平这个过程也会不同,觉悟的时间也会不同。有的人可能一夜之间就开始觉悟了,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在迷茫中,无法逃离达克效应。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从 0 → 迷之自信极度外显高峰期 —

一个人开始学习一个知识或者一个技术开始就是从0开始,此刻学习的成果很容易外显出来,也比较容易横向对比。CG圈子里也是如此,一个学员开始学习一个软件,接受几个月的培训效果非常的明显,这样的外显效果非常容易让人发现。但是我经常劝我的学员,不要和别人比较,不要去到处比较,技术都是比较好学习的,其他的才是最难的。还是那句话,真正能听我这个老师话的,是极少数人!

为什么非常容易进入迷之自信的外显高峰期?第一、CG技术更是如此,因为获得这样的外显成果相对容易是比较容易的;第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存在横向对比,这是无法摆脱的人性的弱点,通过对比,自己的优秀更加能凸显出来,尤其所处的圈子要是更小的话。第三、这种迷之自信的群体不是少数人,而是绝大数人,在这样的群体中更容易获得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很容易限制在某些方面,忽略其他更有价值的方面;第四、个体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学习都是比别人强的,这叫自我认同:这就是为什么CG圈子里除了自己用的软件外,其他人用的软件都是垃圾,自己做的效果好,其他说明营销的人都是垃圾的典型自我认同!因为TA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才是最有价值的,其他的人都是在自己的价值基础上才能获得价值的外显型迷之自信!

大家想想看,为什么CG圈子这个现象更加明显呢?所有的人都在表述一个观点:“读再多书都是没有用的,只要你技术好,走到哪里都会受欢迎!”。其实这样说饼干认为并没有错,但是有很多学生就真的信了这个鬼观点,真的认为读书获取知识是多余的,自己技术牛就牛逼了。但过多的强调这个观点的话,很多学生就不能真实的认清自己,过度强调自己的优势,忽略别人、别的行业、别的职业的价值,这样时间长了对这个学生的伤害是绝大的。如果这个学生有一定的悟性的话,后期说不定哪天会自己开悟,但是要是有一些学生本来就不愿意学习,不愿意读书,这时间长了是非常致命的,读书无用论会直接毁了这个学生!

知道自己不知道

— 迷茫 → 自我否定期 —

有一部分的人在学习一个技术一段时间后,迷之自信随着不断的与人交流协作而慢慢的进入迷之自信奔溃期!当然有的人走不出这个区域,对于自己不认可的观点、知识、人除了攻击外就是无休止的谩骂。大家想吧,这不是一个小的群体,而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也就是说,绝大数人是一辈子都走不出这个区域的。当然,少数的人迷之自信奔溃后,会进入一段时间的迷茫期,甚至开始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不是自卑,而是认识自己的开始!记得饼干初期起步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加入到饼干的初创期,我当时候并没有赤裸裸的讲这个效应,而是让他们自己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承认自己的缺点。但是我发现,他们是无法发现的自己的缺点的,或者说并不愿承认自己的缺点。为了引导他们,我让他们承认自己是屌丝!你知道吗?我天天说自己是屌丝,但是他们承认这个事实用了差不多近1年的时间。其实承认自己是屌丝就是一个加速进入自我否定期,就是要清晰的明白:”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很可惜,他们至今也没有能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至于今后他们如何发展,我相信达克效应迟早为问候他们!迷茫并不是坏事,正好是认清自己的机会!当你开始迷茫的时候,不要难过,这恰恰是你认识自己最佳的时机,你要是错过了,你就又回到了之前的区域了,下次机会可就遥遥无期了。

自我否定不是自怜,而是认识别人的价值!如果你进入了自我否定期,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也不要到处希望别人可怜你,也不要自己可怜自己。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朋友的机会!在这个时期内您所交的朋友可能就不是自己本行的朋友了,你的圈子开始扩大,不能封闭自己,拒绝社交。不同行业的朋友,不同的人开始涌入到您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此时此刻,不同的价值观开始冲刷你之前对价值的认识,你就会开始慢慢的认可别人,认可别人的观点,认可别人的价值!记住,这才是你学习的开始!

知道自己知道

— 绝望谷底 → 重新认识自己 → 觉悟成长期 —

绝望低谷:为什么你最辛苦,为什么你制作的效果很棒,但是就是不能像马云一样发财呢?其实能悟到这一层的人已经不简单了,你想想看如果你是农民一直想发财,但是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发财,你要是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是不是你就真的开始觉悟了呢?在CG圈子里不好混,混到30了才发现通过CG买房结婚基本上不可能,是不是要绝望的跌倒谷底了?此刻的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思维转变了,不过能到这步的人就更少了!如果自我否定是认识自己的开始,那觉悟后获取的新知识就是智慧累积的成长期!

重新认识自己:开始相信知识的力量!重新认识自己后,其实就是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个时候对知识是求知若渴的,因为重新认识自己了,也就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自己无法改变,你要做的是不要被这个世界改变!当然这也与个人的成长有关系,这个阶段的人并不是完美的。因为知道自己知道,未必能真正的认识自己。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重新认清自己!人生的机会与机遇是很少的,当然能抓住机遇的人更少!无法认清自己的人是无法抓住机遇的:“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有准备不一定就是读书获取知识,而是认清自己!什么是认清自己?清晰的认清自己的价值、清晰的认清自己的能力、清晰的认清自己的智慧!没有价值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取,没有能力可以通过锻炼来提高,没有智慧可以通过实践来拥有!但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的你时间到底还够不够?

不知道自己知道

— 获取知识 → 智慧累积 → 平稳收敛期 —

大智若愚指的就是这部分人!中国古人的智慧就是如此,放到今天依然不过时!这一群知识渊博的人为人十分的谦虚,虚怀若谷!老子《道德经》中早有论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虚怀若谷,方能容纳百川。重点在于不知道自己知道!我其实不想为大家写这些文章的,也不想在网络中留下任何的论述!但是饼干是一家教育机构,这也是没有办法。在Bilibili、知乎等平台里,少不了骂饼干的人,有的是因为标题恶心,有的人是因为不认可观点。他们谩骂非常自信,有时候我并不想回复他们,之所以回复大部分也是阐明自己的观点而已!之所以为大家敲写这几十万字一年的文章,是希望我的学员能够清晰的认识知识的重要性!当然,如果有幸其中的学员通过这些知识赢得了自己,那我也平淡接受,毕竟学习这种事情靠的还是自己的觉悟!

IMG_259

读书是有用的 | 谨记

不要再相信什么读书也没有用的鬼话了,说出这话的人都是一群底层价值的人!其他人饼干不管,但是我们的学员我一定会建议您多读书!就像我一直说的,我们要是牛逼早考到清华北大毕业后当国家领导了。但是无论你是什么学校的,谨记读书是有用的!关键在于如何读书:

愚蠢的人读自己读得懂的书

读一大堆自己能读懂的书,本身就是无用功,无论你再努力读书也没有什么实质的价值!说实话读书就是要读自己读不懂的书,越读不懂越要啃下来!比如我在大学的时候常常抱着《国富论》啃,看几眼就快睡着了,为什么看不懂啊!亚当·斯密的书都很难啃的,但是你真要是啃完了,哪怕就是读懂了其中一部分,你也会发现资本原来是这样运作的。我读《统筹学》的时候也很枯燥,但是通过这本书悟出了很多的方法论。这在我今后收益很大,真的!读书没有用的话,那你上学是为什么?找一份工作?

不要读最后一章

这是我的一个习惯,你可以采纳,也可以忽略!我在看一本书的时候,喜欢将最后的一章或两章越过。就是故意不读最后一章,因为我要是全部读完就少了自己思考的空间,说难听的就是自己可能完全被这本书中的内容洗脑,因为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既要学习您的知识,同时也要保证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

不论对错 | 因为你的任何论点都能找到论据

横向对比的人是不会进步的,只有纵向思考的人才会真正的成长!横向对比最容易了,也最容易获得满足感!这很好理解:比如设计师之间比画面、比设计的技巧这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两个作品摆在一起基本上很快就能分出高低!因为这就是最简单的横向对比,实在是太容易了!难的是纵向,你可以将纵向对比理解为时间,也就是你的成长!30岁的自己对比20岁的自己,你会发现,20岁的自己是不是一个傻逼?今年的自己和去年的自己对比,看看是不是有进步?所以你要做的是:不断的总结之前的自己,不断的重新认清自己!不要在横向对比然后评一个对错了,因为无论你主张什么样的论点你都能找到论据!你要纵向对比,为什么别人30岁亿万富翁了实现财富自由了,而自己30岁了还在天天加班,一停下来就没有任何的收入了?

IMG_260

结束语

写这篇文章目的在于让看到文章的人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短暂的一生由不得我们浪费!认识这个效应你可以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应用到自己的身上,不断的提醒自己,还需要智慧的累积!中国不是有句老话嘛:“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无知者无畏”是不是就是自己?您要记住一点的就是,这篇文章并不是让你对号入座的,是要让你清晰的认识知识的重要性!有些知识是万能的,有些知识是固向的!无论将来如何发展,都祝你们事业有成!

文章来源: 饼干教育

原文链接: http://www.bgteach.com/article/241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