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9日下午,浙大佛学论坛第十一讲在紫金港校区医学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顺利举行。北京龙泉寺贤超法师应邀为浙大师生主讲了《朝向心灵智能的进化——人工智能的佛教解读》的讲座,由何欢欢教授主持。贤超法师从佛教视野出发,介绍了人工智能四个层面在佛教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贤超法师首先介绍了讲座的缘起,理学背景出身的他在从事佛教大藏经的研究过程中与人工智能邂逅,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想与我们分享人工智能在佛教实践应用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也更好地理解佛教。
法师认为人工智能是一门融合了生物学、数学、计算机学、物理学以及各种专业领域知识(如图像学、声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等)的交叉学科。随后他从深度学习角度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认为深度学习超越传统的机器学习,之所以从理论成为现实,是得益于大数据和GPU(计算能力),并以图表展示了神经网络的发展和图像分类任务的历代竞赛成绩等技术数据。
其次,贤超法师从人工智能的四个层面(感知、认知、情感和心灵)入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佛教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在感知层面,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的感知,比如视觉和听觉,应用到大藏经领域就是OCR和正在开发的经咒语音识别技术。在认知层面,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的认知,比如自然语言处理,应用到大藏经领域就是智能标点以及未来的自动注释与翻译技术。贤超法师以大藏经的古籍整理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具体情况。在OCR和文本对比环节,也就是从图像中提取文字信息的能力和比较不同藏经版本之间文字差别,目前的AI技术已经可以很好实现;在认知的的标点方面,也就是对大藏经进行断句和现代标点,AI技术也已实现;在认知层面的异文判取、释义和翻译方面,也就是选取最合理的异文、对每个字进行精准注释以及将古文翻译为白话或其他文字,目前的AI技术也在积极探索尝试,力求实现更好的技术突破,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是极可能实现的。
贤超法师特别介绍了龙泉寺开发的OCR识别技术,在与两家著名网络公司的文字识别技术进行识别结果比较后,可以发现,龙泉OCR在单字识别以及单列识别等方面,准确度明显超过另外两者。法师还介绍了龙泉大藏经的校勘平台,以湛然的《授菩萨戒仪》和净影慧远的《十地经义记》等文本为例,展示了智能标点引擎的技术运用,可以看到,智能引擎不仅能标点出逗号和句号,还能标点出问号、感叹号、顿号、冒号和分号,可见AI对句意理解的全面深入。
然后,贤超法师以贤二机器僧为例,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情感层面的运用。法师认为情感慰藉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随着AI聊天技能的日渐成熟,现代人越来越多的加入到与AI的聊天倾诉之中。这样就凸显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情感智能中避免负面情绪,而传递正能量。以某家著名公司的聊天机器人为例,可以看到它在回答一些问题时表现出了自我中心和讽刺口吻,而贤二机器僧在语料库的建立过程中,是由法师带领,和一些义工一起,特别注意避免对负能量的信息的录入,通过法师和贤二的互动问答中可以看出贤二的聪明机智和利他精神,也展现了贤二对人类正面情感的模拟。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有没有情感呢?这就涉及到如何判断情感是否存在?法师回答说,我们判断一个人(或者物)是否具备情感,不可能直接看到对方有没有情感,也只能通过对方的行为方式来判断。在佛教看来,情感以及诸如此类的很多概念都是来自于人的预设,本身也是无自性的。事实上, 并非具有一个实体化的情感。
最后,贤超法师对AI心灵智能进行了展望。法师认为,心灵智能不是生硬的问答匹配,也不是机械的推送鸡汤文,心灵智能是充满正能量的情感智能。心灵智能要以情感智能为前提,情感的意义在于给人类的行为赋予了动力、目标。关于机器人能否开悟的问题,法师解释说开悟并不是人类可以预设给人工智能的,需要人工智能自己去寻找,并非因为机器人没有情感所以更容易开悟,因为开悟是将欲望加以净化后的状态,而不是一开始就没有欲望。法师强调,心灵成长可以存在多种路径,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目标,心灵智能应基于不同的信仰系统,来设计心灵成长的目标,因此心灵智能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存在。他认为人工智能要发展好需要四个方面的配合,一是学术层面,需要学者专家提供专业知识和必要数据;二是技术层面,需要软件工程师做出产品;三是艺术层面,需要设计师设计出具有美感的产品;四是“魔术”层面,需要人工智能专家提供算法的突破。法师总结说,现在是真正的知识经济,佛教也要朝着知识佛教的方向进行转化,知识和信仰都是佛教带给人类的不朽财富。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