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文是社交电视的科普贴,借此,可以对社交电视有一个全面而又概要的了解。
简谈对社交电视的一些理解
【流媒体网】6月7日消息 1. 什么是社交电视?“社交电视”,英文即“Social TV”,在维基中是这样定义的“Social television is a general term for technology that supports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watching television, or related to TV content. It also includes the study of television-related social behavior.”(Wikipedia)。其实简单说就是在观看电视时,用户可以同时进行通信、互动或者其他的与电视内容相关的社交化行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社交电视不是简单的通过电视来访问社交网站,而是通过社交技术或平台来支持用户进行与电视相关的社交活动。
在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社交化”被业界普遍认为是继IPTV或Connected TV之后的下一代联网电视主要特征。这一方面源于在WEB2.0的大背景下,人们从使用互联网内容转向主动创造互联网内容,而电视的使用方式却没有多少改变。随着TV或视频内容极大的丰富,人们很难在这么大量的内容中快速找到自己希望的节目。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所耗费的时间,往往比看节目本身的时间还要多。这两年社交业务(如Facebook,Twitter等)盛行,大家很自然的想到借助已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络获得个性化的内容推荐,目前看来这是一种合理且可行的诉求。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社交化电视更重要更为根本的需求,是人们希望电视能回归原先的主流社交媒介,希望能借助社交网络,获得大家共同观看一个电视节目,并你一句我一句的交流彼此看法的一种社交化体验。现在借助网络,这种体验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大家”可以不在一个房间,“观看”也可以不是同时,“交流”也可以是多方面的,从TV内容本身延伸到其他任何相关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社交化电视不是一种新的电视形态,而是一种新的分享型的电视体验,它有助于拉近好友间的距离,或者是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内容喜好的好友。
其实,“社交电视”的概念并不新,最早可以见到社交化影子的产品原型是2001年由欧洲Aveiro 大学设计的交互式电视系统“2BeON”,其初衷在于将互联网的通信服务与TV结合。该原型系统支持用户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与好友进行即时消息、语音和视频通信,以及节目推荐等,这与现在注重分享的SocialTV概念不完全一样,但至少有了“friends connection while viewing TV”的意思。
在2BeOn之后,比较完整的给出场景设计的应该是2004年Aclatel公司为IPTV开放的AmigoTV系统(AmigoTV的白皮书)。在这个系统中,除了好友列表、视频通信等传统的通信服务之外,还引入了比较丰富的社交应用,并且有比较明显的“分享”的特征。例如用户可以查询与自己看同一频道的好友列表,在不离开当前节目的情况下邀请在线好友进行文字/语音聊天,查询好友状态和好友正在看的频道,加入好友正在看的频道等。
很显然,上述的例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电视,充其量是带有一些“社交”特征的交互式电视,还只是“Internet+TV”的简单结合,主要侧重在TV上实现互联网上已实现的通信功能,二者之间松耦合,并且与TV内容本身关联性不强,“分享”的内容和方式也有限。
随着WEB2.0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社交业务的盛行,“社交”的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TV“分享”的定义也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人们希望“分享”的时间更灵活(例如观看TV的同时,或是重新看到一部老片子),分享的方式更便捷(例如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分享的对象更广泛(例如对于某个节目的评价能从小范围的好友圈子,扩展到所有人)。
“社交电视”技术,被美国MIT的技术微博客“Technology Review”评为与“云计算”并列的2010年10大新兴科技之一,同时也被著名的《连线》杂志(Wired Maganize)David Rowan编辑看好为2011年六大技术趋势之一。MIT 在SocialTV方面做了多年的研究,他们的媒体实验室甚至从2009年起开设了“社交电视”的研究生课程。尽管目前对于“社交电视”没有严格的定义,但笔者认为,来自MIT电子研究实验室的访问学者Marie-José Montpetit在2010年4月 IMTC2025大会上的关于SocialTV的演讲“Social TV:Linking People and Devices”的一段话,或许能够说明“社交电视”的主要特征:
“电视应该总是被赋予‘社交媒体’的属性,它使得人、终端和网络之间实现互联,将内容解放出来,使得人们不仅可以不再受限于终端设备、时间或是空间而自由获得内容,而且可以参与创作内容,并由此带来新的内容产业的新商业模式。”
2. 社交电视呈现形式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社交电视”概念应该与具体的网络或终端没有必然联系,它应不局限于某种电视网络,如有线电视,基于专网的IPTV,互联网电视,移动网络等,也不应局限于纯粹的电视屏幕。因为我们强调的是一种社交化的电视体验,因此它也可能在电脑、手机或是平板电脑上呈现。
目前,根据业务使用终端形式,社交电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业务形式:
1) 单屏PC体验:即互联网门户形式,这是最普遍的社交电视形式之一。用户通过访问特定的门户网站,对正在观看或是观看过的TV内容发表评价、推荐或是分享给好友等。这一类门户网站,往往支持与第三方社交网站的连接(Connect),可以将自己对电影、节目等的评价或是影片链接分享到自己在第三方社交网站的好友。这里面的例子如CBS旗下的TV.com,初创不久的Tunerfish,Philo等,都能够支持对自己观看过的内容进行“签到”(Check-in),并分享到Facebook或是发表到Twitter。而国内,则有百度奇艺网近期推出的面向内容的垂直型微博“奇谈”门户,支持与新浪微博的连接。
2) 单屏TV体验:即联网电视终端形式,这包括了机顶盒、互联网电视一体机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机顶盒在支持高清播放、访问互联网网站等功能时,都不约而同的集成那些受欢迎的社交应用。这里面,有基于原来IPTV业务加载社交网络特性的,例如,美国Verizon的FIOS TV业务,是全球最早部署的IPTV业务,目前支持在观看TV的时候,浏览和TV相关的Twitter消息,或是访问自己的Facebook账户,及时查看好友动态或是访问好友相册等。也有基于互联网电视的,例如Yahoo的Widget TV 项目。
3) 双屏体验:一般是电视与移动客户端结合的形式。在这短短的几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超过我们的预想,而移动智能终端,尤其是iPhone和Google Phone的快速发展,也在无形中推动了社交电视的发展进程。现在出现了很多运行于移动终端的社交电视应用。这里面有些是前面介绍的社交电视门户网站推出,有些是传统的电视运营商开发的,其他的则是专门的客户端形式,例如Miso和Getglue。
3. 社交电视应用
随着位置信息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在2009年之后大行其道,“签到”(Check-in)的概念慢慢被很多人接受。不知道是不是受这个影响,在后期出的社交电视应用,几乎都提出了“电视签到”的概念,并且也同样采用了成就系统(即通过虚拟徽章来吸引用户使用)。
“电视签到”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很多人在质疑为什么要让用户去“签到”内容,以及“签到”之后该做些什么,但至少“电视签到”能让用户发表对看过或希望看的电影评论,并分享给他的好友,同时也能帮助内容提供商更为准确的了解用户对于内容的评价,并作为调查“收视率”的依据。最近,广告商也看上了社交电视。例如百事公司近日宣布与初创的社交电视应用IntoNow合作,用户在自己的iPhone上“签到”百事公司的一个广告,就可以免费获得百事公司提供的汽水。而IntoNow公司,也因为其独特的音频指纹技术被雅虎公司收购,并可能被应用于雅虎公司的社交电视产品“Widget TV”。
有研究表明,现在有超过50%的美国观众,在观看普通电视的同时会通过PC、手机或是平板电脑上网。许多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如“Stricly Come Dancing”, “Come Dine with Me”, “Four Weddings” 和“America’s Top Model”等,都提供专门的网站,供观众与好友之间分享观看节目的体验,或是发表自己的评论。在这些专门网站,观众可以聊正在直播的节目,也可以聊过往的比赛,并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投票,预测分数和比赛结果,甚至可以参与游戏。应该说,在目前阶段,“电视签到”的确能帮助观众更好的融入电视节目。
4. 社交电视应用面临的挑战
“社交电视”面临的最大挑战,应该是如何发掘最佳的,或是能被用户接受的用户体验。互动电视一直是电视产业几十年来的梦想,但由于没有很好的用户体验以及用户真正感兴趣的互动内容,互动电视一直停留在简单的用遥控器查询EPG或进行点播的阶段。
之前有观点认为,社交电视可能是互联网电视的一个误区。笔者认为,这是对社交电视理解的一种偏差,或者是我们还没有寻求到社交电视的合适方式。电视是一种“后仰”式的体验,并且是很休闲的一种状态,而PC、手机或是平板电脑,相对来说是一种“前倾”式的体验,并且用户的关注度会很高。同时,电视的遥控器文化,和其他屏幕的键盘或触摸文化,似乎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不可融合。社交电视的一大挑战,正在创造一种模式,将“后仰”式的大屏体验与“前倾”式的小屏或中屏体验无缝的结合,将用户看电视的相对完整时长,与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碎片时间结合。至少目前,笔者还没有发现一个好的社交电视平台或应用,能为用户提供易用的、跨终端的一致体验。
“社交电视”的另外一个挑战,是如何协调社交网络的“个人属性”与电视的“家庭属性”之间的矛盾。设想这样一个场景,用户在观看电视的时候,突然弹出一个对话框告诉你某个好友给你发了一条消息。这不仅打断了用户完整观看电视的体验,而且将个性化的社交圈直接呈现在其他家庭成员面前。所以,直接把个人的社交网络放在电视机上呈现,显然不是一种好的社交电视体验,这也就是为什么像前文介绍的AmigoTV这类“通信电视”并没有取得成功的原因。
当然,任何一个新产品最后面临的挑战,都是如何开发合理的商业模式,“社交电视”也不例外。就像之前的位置信息服务一样,先是完成了大量的“签到”,之后开发了将“签到”位置与商家结合的模式,近期更是加入了团购。而电视上的“签到”还刚刚起步,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可循。现在能看到的一种模式是将内容“签到”与商业“广告”结合,通过社交电视提升广告主的品牌价值。前面介绍的百事公司与IntoNow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10年4月,著名的收视调查公司尼尔森和Facebook共同发布了报告,在对Facebook平台上80万用户做的调研表明,社交新媒体传递广告的精准程度和有效程度,都要比传统媒体高很多。
“社交电视”严格的说不是一种新技术,而是一种融合传统电视行业和新兴互联网社交服务的新媒体形式,是已有技术的综合运用。它让用户的电视观看行为,不再是一个孤岛,而是融入到社交网络中,好友间分享观感或发送推荐,形成以内容为中心的社交圈。毫无疑问,社交电视给了用户一种更新的观看和参与电视的方式,让我们在重温电视客厅文化的同时,通过社交网络拉近好友或是志趣相投的用户之间的距离。
iReader | ![]() |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