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学习(2)——组织或团队进行敏捷实施的常见问题

组织或团队进行敏捷实施的常见问题

原文猛击→本论文题为《软件组织敏捷转型过程的研究与改进》,有删节。free hit counters

(二)敏捷方法转型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2001年以来,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在软件行业的知名度和使用程度越来越高。据2008年VersionOne公司所进行的第三次敏捷方法年度调查显示[[i]],其参与调查的2300多敏捷实践者分布于80个国家,其中80%有敏捷项目经验。相对于2006年来自47个国家的722个参与者有大幅的增加[[ii]]。敏捷方法在应对多变的业务需求、竞争剧烈的市场、以及越来越复杂的软件架构时所展现的高效率、低成本、快速的反应速度等优势越来越得到IT公司和团队的认可。93%的参与者认为敏捷方法使他们团队拥抱变化的能力得到了增强,74%的人认为其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

据amsoft公司2008年所做的另一项敏捷使用情况调查显示[[iii]],82%的参与者认为使用敏捷方法之后其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77%认为系统质量得到提升,72%认为系统开发成本较之前降低,78%认为其客户满意度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敏捷软件开发方法的使用比率从2006年的41%上升到2008年的69%。

中国IT业采用敏捷开发方法的情形有所不同。相比之下,中国IT公司对敏捷方法的接受度落后于国外平均水平。作者所在的公司专门从事敏捷方法实施咨询业务,据了解,在2005年及以前,在国内实施敏捷方法的开发团队屈指可数。从2005年起,逐渐有一批人意识到敏捷开发的好处并开始实践。自从2005年作者所在的公司ThoughtWorks在中国开设业务以来,明显的感觉到敏捷方法的接受程度以及传统团队对于向敏捷转型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到2008年,敏捷开发方法已经被很多团队所采用。从2008年起,国内一些大型IT公司陆续向开发者社区表示了对敏捷开发的兴趣或分享其经验,例如腾讯和华为分别在第三届敏捷中国大会上做主题演讲,报告其开发团队在最近一年实施敏捷的情况。

然而,由于对敏捷理解的不同,不同团队的实施结果也大相径庭[[iv]]。某些团队宣称其敏捷实施非常成功,而据笔者调查,这些团队所宣称的成功多数是因为政治原因,他们必须告诉高级管理层敏捷是成功的,否则团队的领导,即推行敏捷实践的责任人,将会因此而获得差评。另有一些团队虽然已经部分采用了敏捷实践,但实践效果比较差。这使得管理层认为敏捷方法不过如此,因而放弃了对敏捷方法的关注和支持,最终敏捷实施的尝试以失败告终,又回归到传统的方法。

根据VersionOne的第三次敏捷方法年度调查报告统计[2],45%的参与者认为改变整个组织的文化是他们将敏捷方法进一步推广的阻碍。23%的参与调查者认为组织的价值观或文化是导致他们项目失败的原因。 (更多…)

InfoQ: 看板任务管理@黄亮

作为一个开发团队的管理者,例如当你是一个团队的项目经理的时候,任务的完成情况通常是你最关心的内容之一,比如说分配的任务是否能够按时间完成,整个项目的进度是否尚在计划之中,团队内的人是不是都在高效地工作,大家有没有什么困难,这些是你经常会关注的问题。在软件开发团队中,任务的分配、跟踪和管理通常是这个团队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free hit counters (更多…)

SMART原则- 聪明的工作,与君共勉


【导语】SMART原则(S=Specific、M=Measurable、A=Achievable、R=Relevant、T=Time-based),由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提出,首先出现于他的著作《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该书于1954年出版。根据Drucker的说法,管理人员一定要避免”活动陷阱”(Activity Trap),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最终忘了自己的主要目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