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父*说:“对自己每时每刻都不满意”,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我执”。放松下来,不要让焦虑和痛苦的回忆像一个盖子一样把自己扣住了,去对别人微 笑,用心去关怀、照顾他人,承担一份责任,为了帮助他人而成长自己,不去求“爱”,“爱”自然会回到心中。(* 师父:学诚大和尚)
从“爱”,从放下自我,来观察:个人的成长缘于一个起点:当下的自我。无论如何,我们要与当下共舞,放弃了当下的自我,就要栽倒在“完美”的执着中。爱 是一个从 将自我的空和外界的空联接在一起的场域。我们的每一个细胞中的空和其他人的空,其他空间的空,一起去走过时间中的空。不够好,是对这些联接结果的不接纳。不仅仅损伤了自我,更加损伤了团队。
我们接受自我的价值,放弃不够好的耻感,倒掉 追求完美的毒药,去做一个 不断追求 卓越的爱的源头。
【感观】布琳的研究从起点出发,即人与人之间由“关系”来维系,深入了解到,耻辱感以另类的方式揭示着“关系”,人之所以觉得耻辱,是因“我不够好“的心态所决定的,而支撑这种心态的是脆弱。由此展开更具体化的研究,具有自我价值感与怀疑自我的人的区别在于,前者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和享有归属感,即相信自己的价值。阻碍“关系”最困难的是我们感觉自己不值得享有这种关系的恐惧。
具有自我价值感的人的共同点:①勇气,敢于显露或承认自身不完美;②同情心,善待自己才能善待别人;③建立关系,要坦诚待人,即放开理想自我换取真正的自我;④接受脆弱,它会使你更美丽自信。
麻痹脆弱,但你无法选择性麻痹,同时麻痹了欢乐、感恩、幸福,这样使我们痛不欲生,继而寻找生命的意义,然后又感到脆弱,这是恶性循环。例如把不确定的事变确定,认为这样就是这样,唯一标准,没有讨论,这体现出我们的害怕,越害怕越脆弱,接着更害怕。没有不确定的事,只剩下指责,一种发泄痛苦与不快的方式。这该有多糟糕!
我们追求完美。就有了,家长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想努力让他们变得完美,布琳认为这是不对的,家长不应该过多干涉孩子成长自由,而应该告诉孩子:你并不完美,你注定要奋斗,但你值得被爱,值得享有归属感。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