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获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是个什么鬼?——不理性的力量

刚获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是个什么鬼?——不理性的力量

行为经济学说,

人是非理性的。

没错,但更重要的是,

知道人的非理性,

才可以更好的理性选择。

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出来后,

有些人说,

也许宇宙根本要塌陷,

也许人类根本不存在。

而经济学奖出来后,

我们知道,

不管宇宙和人类是不是真实存在,

这一刻,

我们能够看清自己,

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學習到利用『不理性』的優點,展現生命的爆發力!——读 丹·艾瑞利《不理性的力量》

引子:

北京时间10月9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结果发布,在17点45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奖、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以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上的贡献。他提出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更多…)

耐得住才能成就大器—GRIT

【领导力·坚毅·GRIT】

如果你见一个孩子“能很投入地一直做一件事很久”,这就是Grit。

“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Angela Duckworth在2013年TED演讲时,给予Grit如是定义。

坚毅,是预示成功最为可靠的指标。

《景行录》里说:

“片刻不能忍,烦恼日月增。”

能忍得下挫折,表示你有力量,能担当;

不能忍讥耐谤,则烦恼不断,则难成大器。

现在的年轻人往往逞一时匹夫之勇,

为一件小事而拔刀相向,

为一句闲话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消除。

没有忍辱的功夫,

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达到目标。

一句闲话就要计较,

一点小小折磨就受不了,

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青年是不能担当任务、创造事业的。

佛陀说:“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

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

(更多…)

着眼于利益而不是立场——沟通中的洞察

找到利益,就像解开了立场的锁,使原本的僵化变得有弹性,原来的封闭变得开放,原来的对抗变成“双赢”

——熊浩《熊浩的冲突解决课:谈判》


什么是立场,什么是利益?

我以为,就是立场

对方真正的需要,就是利益

大多数沟通死于“我以为”,而成功都源于“利益”。

那些高段位让人舒服的人,那些被称为菩萨的人,都善于给予对方真正的需要。

(更多…)

你的阶层决定了你该选择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深度好文)

你的阶层决定了你该选择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深度好文)

你相信什么,你的生活就会活出什么模样?!!

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的生活必将以我们内心最深处(潜意识)所相信的样子展现出来,

但前提是,

这个“相信”不是空想,

不是妄想,

而是接地气的愿景。

1 方向和努力的区分

常常听到“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这句口诀,但具体选择哪个方向,各有各的说法。不妨用一个很简单很简单的“点技能树”模型[1],来为这类问题给一个回答。

(更多…)

震撼人心的演讲:艺术到底有什么用?(高清大图)@周海宏

【导语】未来将是“雅者为王”的时代,如果你不重视艺术素质,就会像如今学识不高却想成功一样难!


艺术有什么用?

就如问别人:

“为什么要喝酒”的性质是一样的。

长期以来,艺术在中国

只是饭后茶余可有可无的东西。

我们应该很熟悉:现在很多家长的

成功育子经验:只顾学习,孩子的时间表上

一切和升学考试无关的东西都去掉,

没有艺术、没有游戏,没有交友、没有自由…… (更多…)

责任与担当——你竟然是这样的“傻”

【师父说】“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一个出色的人,正是在平常人认为委屈、艰难的时候体现出他的非凡。

有个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住持和7个弟子知道。7个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住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会怪罪,”弟子们都摇头。

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认。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6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地舒了口气,干干净净地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

(更多…)

主观世界的破碎与重建——湖畔大学的失败课外课@梁宁

【导语】领导力的基石,就是直面真实。在佛法中,有四种真实:世间极成真实,道理极成真实,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
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眼见的主观唯物主义境界中,一旦遭遇超越主观界限的真实,就会茫然无措,或者,受限于主观的界限。唯有依靠客观的唯心主义,来把握自心,“通过认识自心,来更清楚地认识外境;反过来说,外境不敏感,我们内心都是模糊状态。”
“我们对事物不能很系统全面的认识,我们不能很深刻地来认识事物,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心力,内心没有力量去缘更多更广的境界,力量不足。”

*摘录来自: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

此篇文章,很有力的诠释了如何打破自身的界限,从而进入到认知升级的新境界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