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奥杰 2018-03-14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艺观心语
陈家祠——陈氏书院 经过一百年的运营,陈氏书院在解放后,成为印刷厂,虽然诸神牌位已经被破四旧给弄没了,但也因成就了最初的宏愿——读书,为孩子们,读书人印刷书籍,得以保存。
现在,成为广州开阜文化的一个灿烂的代表,而真正驱动陈家祠能够无中生有的,还是制度设计上对于中国人传承有序的宗族观念来自血液的认同,以及面向大众的“用户思维”,尤其是对于人性的深刻把握,堪称一次成功的“众筹”,更为重要的是,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个共时分析的切片。
每天晚上下课后,蒙古汉子还要继续主持深夜酒坛,哦,论坛。争分夺秒,你来我往,开诚布公,唇枪舌剑,总之酒后吐真言,从自己的心地里对文化金融扒皮,塑形。碰撞到最后,固有的观念都被碰开了裂痕,据朋友圈里的名言说,那就是万物生长的地方。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两天三晚的课程后,为了让大家了解(嗨皮)一下广州,和在曦总的安排下,我们一行参观了陈家祠,一路上为难了“时尚女魔”小云同学,广州停车难于上青天,交警又驾着拍违停的摄像头开过来,于是乎放下我们之后,小云同学和内蒙汉子就开着车消失在莽莽车流。
把名字从陈家祠改为陈氏书院后,得以留下如此精美的一个文化地产,否则,当年就得给当违章建筑给拆了。
来,先感受一下他家的天际线!!!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上面是远看,再来感受一下细节。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这么纷繁复杂的局面,没有蔡“百度”在,我们迅速陷入懵逼的状态,熙总拉来一个美女导游,群龙就有首了。
陈家祠原称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
祠内现仍可见精美建筑及其遍布在祠堂内外的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装饰物件。书院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里面各种精美的中西结合工艺品,西方人创造的想象中中国人形象和生活的扇面,欧洲皇族在广州定制的扇子,就不多说了。
吸引我们的是,这么精美,建筑群体达到五座三进、九堂六院,19座的院子,不是来自于山西土豪银行家,而是来自于毫无血缘关系的陈姓士林百姓。一个活脱脱的“众筹”文化地产项目。
对,这就是来自于普通老百姓可以基于“共识”干大事的 P2P 项目。而不是,地主银行资本家们做的“王家大院”。
如何凝聚人们的共识?
如何解决人性的猜疑?如何破解中国人一盘散沙的谜题?
如何引入最新的科技构成中西结合的玻璃雕花的窗棂?
在挂着“陈氏书院”羊头,群众眼里雪亮的“陈家祠”会所博物馆介绍里,找到了这个好东西——白皮书
——《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这么多字,打起来不容易,给人家点个赞吧。
以下在原文中,逐条做笔记,一起分享下。
《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
敬启者,我太邱太祖德高汉代,【找大树,寻找共同点】荫贻后昆,奕叶蕃昌,散布于粤中者,类成巨族。【唤起自豪的共鸣】今切水源木本之思,为崇德报功之举,邀集宗族在羊城西关连元大街买得吉地一千井有奇,【现有资源,有地】议建宗祠。我粤中各房昆仲,或为值事,或出主陪事,经众议定《章程》,辰下各昆仲极为踊跃,业已交易地价,【有天使轮投资】诹吉兴工,诚恐未及周至,谨修函奉达,敬请家先生大人惠临公所面商一切,并通知尊处亲房,倘欲出主陪享者,祈早日到公所挂号。【这么大好事,快来跟投,沾光】诸叨玉成,曷胜铭感。从此宗敦族睦,数厥典而无忘。【获得未来收益】
倡建陈氏书院公所绅耆值事公启
倡建陈氏书院绅耆芳名列【天使投资人】
昌朝宗询福谦冠朝宝望梦日乔森炽基序琛炬林 景鎏伯陶如岳荣辉念荣基桂士作离兰彬序球熙敬植榘庆桂华聚国彬汝畴栋植恕序琳桂籍焕尧宝章 而韶嘉谟培桂序叡龙章为焕锦腾桂薰忻虞文蔚兆祥□□文海 承果 其政 济坤【牛人站台】
谨将《议建陈氏书院章程》开列呈电:
【技术基础】
——议书院必须择地,现请堪舆先生择得吉地,相连数百井,坐在广州城西门外龙津桥之西,共连元大街,与奎光字院、文疆书院相比邻,堪舆先生云,得五星聚奎之象,洵胜地也。现在买地定贴内言明,用木石行九五尺量,每井价银一十两,填地至本处宝石路,高一式,如有未填者,计未填处每井扣出银二两,已交地价银一千两正。
【执行团队,股权收益】
【天使投资及董事会,投资股份】
——议董事每名入正座主三代,不用缴银,以得酬劳。至董事每名议定先捐银一百两,庶有主位。如未交银,仍不与主位。其银先支地价及建公所。银两清讫,然后抽签分先后收还。
【VIP客户,投资收益和行权时间】
——议事每名捐银一百两,即须兑交。如不能即交,限一月内交清其银,偕同公所各董事交卖地之家聚德堂、仁厚堂,收入,取回收单,即以此地为实处。至董事额数限至本年六月底止截。
——议大粤中各房入主陪享正座,每位科银四十两;旁座每位科银二十两;厢房每位科银十两。
——议太邱书院已建于羊城仙湖街,唯入主每位科银数百两,未免筹款维难。今在城外创建新祠,颜曰陈氏书院。现议入主银数似易举手,凡我宗亲祈踊跃以免向隅。
——议入主陪享,须报明某县某乡某图某甲,如簿遗失,可以赴书院声明补还。
【财务】
——议公举管账数人,所有数目归其登记。及设立簿仔,交管银者照数支给,按月将数目张挂公所内,并督理建造各事宜。
【监管】
——议公举督理建造工料数人。
——议董事者俱帮理数目及帮理建造各事宜。
——议俟交足地价及建公所银两之后,另公举管银一二人,由其举出殷实银号代为收存银两。至于出支,由管账者设立小簿,列明数目,其银交其支发,互相登记。
【审核】
——议工竣之日将进支数目刊征信录,并详列某邑某房主位衔名分,送各房查核。
【运营】
——议升座之后进支数目备办祭品,分班轮值司理。
——议递年各房子孙有中举中进士,点词林侍卫及第者,应送花红,客再集议。
——议逢大科宾兴之年,八月□日,集各房昆仲,肃整衣冠,行团拜礼一次。
——曰书院宜名实相顾也。议落成后,倘有余款,则多置产业,为作育人才经费款。每年应备春秋二祭要款外,提出租息若干,延品学优长老师在本书院讲学课文。凡我祠子孙果系聪明敏捷、材学有成、无力求师者,准入书院课读,由书院酌助膏火。另每月设文会一次,酌给奖赏以士气。仍增设内试寓,以便各房赴考。
【纠纷处置】
——曰合族祠宜和睦宗也。议联宗后,凡属宗亲,遇有以强凌弱,以众欺寡,或械斗不休,或缠讼不息,或意外株连者,可赴本祠投知,传集众绅调处。总期息事为先。或理屈恃强,不遵众议者,公同代为伸理,以免寡弱者苦受欺凌。
【IP 投资】
——曰题捐宜加踊跃也,如有题捐款项最巨者,首陪享位,其余论捐数之多少,陪位序之高卑。
——凡缙绅出名在倡建帖内者,例得居正座长生禄位一尊。
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四月谷旦 创建陈氏书院绅董公启
【商业模式】
《陈氏书院章程》说明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陈氏书院的董事职位可以用金钱购买,作为回报,可以获得正座主位;
②各地陈姓族人只要缴纳一定款项,即可将自己的祖先牌位放入陈氏书院内供奉,牌位摆放位置的优劣与捐款数目的多少挂钩,捐款数目越多,牌位摆放的位置就越好;
③买地建造陈氏书院的款项即来自各地陈姓族人用于购买牌位的捐款,并设专人管理这些款项;
④陈氏书院也效法乡间的传统宗祠,举行春秋祭祀仪式,设专人备办祭品,并有颁胙的制度;
⑤为了吸引陈姓缙绅名流加入倡建陈氏书院的行列,特别为他们在正座设长生禄位,另外题捐巨款者亦获陪享位,陪享位序之高卑与捐款数目之多少挂钩;
⑥明确陈氏书院就是联合各地陈姓宗人的合族祠组织,其功能是“增设内试寓,以便各房赴考”。至于要使得“书院名实相顾”,“延品学优长老师在本书院讲学课文”,也是以有余款,得以多置产业为前提的。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当时广州城仙湖街已有陈氏太邱书院,但放入牌位需数百两,所以筹款艰难。相对而言,陈氏书院放入牌位的价钱要低得多,所以响应者众。日本学者牧野巽在1940—1941年参观广州陈氏书院时,曾统计出陈氏书院后进大厅及东、西厅的十一个神龛中共供奉有神主牌位一万二千个以上广东的合族祠与合族谱.牧野巽著作集:第六卷.东京御茶水书房,1985.,可见当时题捐牌位之踊跃,而陈氏书院也因此吸纳了相当多的资金,得以建成广东省内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建筑。
《陈氏书院章程》的内容表明,陈氏书院的倡建者们设计了非常详尽的规则来吸纳更多的捐款并且管理好这些款项。而陈氏书院的主要功能也只是提供寓所,以便各房子弟赴考居住。至于使陈氏书院名符其实,具有传统书院读书课试的功能,只是倡建者们的愿望又或者所做出的一种姿态而已。
经过一百年的运营,陈氏书院在解放后,成为印刷厂,虽然诸神牌位已经被破四旧给弄没了,但也因成就了最初的宏愿——读书,为孩子们,读书人印刷书籍,得以保存。
现在,成为广州开阜文化的一个灿烂的代表,而真正驱动陈家祠能够无中生有的,还是制度设计上对于中国人传承有序的宗族观念来自血液的认同,以及面向大众的“用户思维”,尤其是对于人性的深刻把握,堪称一次成功的“众筹”,更为重要的是,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个共时分析的切片。
资料来源:从陈氏宗谱看清末广州陈氏书院的兴修——黄海妍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