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让我们变得更愚蠢了吗?读《浅薄: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虎嗅

谷歌让我们变得更愚蠢了吗?读《浅薄: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编者按】@和菜头:准备停止微博一段时间,不发也不潜水。原因是我怀疑微博的碎片化阅读对我的大脑有所损伤,很担忧再也不能读书和做深度阅读了。不写微博了我还是我,但不能读书的话我什么都不是。同时,微博让人易怒、易挑衅、易轻信,无法专注,我觉得还是面壁一段时间比较好。祝大家搞基愉快,卖萌顺利!88!

这是微博上一位20万粉丝的用户在删除了自己除此之外所有微博后留给这个网络世界的“遗言”。正如一位师友说过的那样,互联网让我们关注了当下又从当下丢失。专注力将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能力。如此,让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个无所不在的网络,是否会成为“天网”,一个即将出现的MATRIX。free hit counters

谷歌让我们变得更愚蠢了吗?读《浅薄: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牺牲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

传媒即是信息,简单即是深刻,互联网让我们不再假装深沉,唯有此在与当下,才是事物本身。

团队学习(2)——组织或团队进行敏捷实施的常见问题

组织或团队进行敏捷实施的常见问题

原文猛击→本论文题为《软件组织敏捷转型过程的研究与改进》,有删节。free hit counters

(二)敏捷方法转型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2001年以来,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在软件行业的知名度和使用程度越来越高。据2008年VersionOne公司所进行的第三次敏捷方法年度调查显示[[i]],其参与调查的2300多敏捷实践者分布于80个国家,其中80%有敏捷项目经验。相对于2006年来自47个国家的722个参与者有大幅的增加[[ii]]。敏捷方法在应对多变的业务需求、竞争剧烈的市场、以及越来越复杂的软件架构时所展现的高效率、低成本、快速的反应速度等优势越来越得到IT公司和团队的认可。93%的参与者认为敏捷方法使他们团队拥抱变化的能力得到了增强,74%的人认为其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

据amsoft公司2008年所做的另一项敏捷使用情况调查显示[[iii]],82%的参与者认为使用敏捷方法之后其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77%认为系统质量得到提升,72%认为系统开发成本较之前降低,78%认为其客户满意度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敏捷软件开发方法的使用比率从2006年的41%上升到2008年的69%。

中国IT业采用敏捷开发方法的情形有所不同。相比之下,中国IT公司对敏捷方法的接受度落后于国外平均水平。作者所在的公司专门从事敏捷方法实施咨询业务,据了解,在2005年及以前,在国内实施敏捷方法的开发团队屈指可数。从2005年起,逐渐有一批人意识到敏捷开发的好处并开始实践。自从2005年作者所在的公司ThoughtWorks在中国开设业务以来,明显的感觉到敏捷方法的接受程度以及传统团队对于向敏捷转型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到2008年,敏捷开发方法已经被很多团队所采用。从2008年起,国内一些大型IT公司陆续向开发者社区表示了对敏捷开发的兴趣或分享其经验,例如腾讯和华为分别在第三届敏捷中国大会上做主题演讲,报告其开发团队在最近一年实施敏捷的情况。

然而,由于对敏捷理解的不同,不同团队的实施结果也大相径庭[[iv]]。某些团队宣称其敏捷实施非常成功,而据笔者调查,这些团队所宣称的成功多数是因为政治原因,他们必须告诉高级管理层敏捷是成功的,否则团队的领导,即推行敏捷实践的责任人,将会因此而获得差评。另有一些团队虽然已经部分采用了敏捷实践,但实践效果比较差。这使得管理层认为敏捷方法不过如此,因而放弃了对敏捷方法的关注和支持,最终敏捷实施的尝试以失败告终,又回归到传统的方法。

根据VersionOne的第三次敏捷方法年度调查报告统计[2],45%的参与者认为改变整个组织的文化是他们将敏捷方法进一步推广的阻碍。23%的参与调查者认为组织的价值观或文化是导致他们项目失败的原因。 (更多…)

团队学习(1)–敏捷软件开发方法的历史和现状@MoLI

【导语】最近进展的几个项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A项目之前由于对需求理解、需求管理、开发方法、测试方法曾经在第一个milestone出现过问题,现在第二个里程碑时结果满意,B项目缺乏项目经理,暴露出一个不以项目管理规律为框架,单凭客户驱动,并以全面由客户主导导致的项目“灾难”。在一些大方向模糊,细节泛泛,不具体的需求上,如何有效管理,就需要一个正确的方法论。如此,边需要整理一批方法论,作为武装团队的武器。此为系列一。free hit counters

序:我在准备一个敏捷初级知识的ppt的时候,忽然觉得我写的东西很眼熟,再一想,这不就是我论文么。忽然想起这论文写了有3年了都忘记发在博客上。 干脆拆散了发出来好了。

本论文题为《软件组织敏捷转型过程的研究与改进》,有删节。

(一)敏捷软件开发方法的历史和现状

敏捷方法作为软件工程的一种,其起源和发展都和软件行业和软件技术本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软件工程的诞生是为了解决当时软件开发的问题。几十年过去了,许多问题却依然存在。

1.1.1 软件工程的诞生

计算机软件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编程工作量大,但逻辑并不复杂,因为计算机的应用还仅限于一些数学计算等领域。一个好的程序员就能设计和编写整个程序。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系统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在这一时期软件开始作为一种产品被广泛使用,第三代计算机出现,过程化程序设计,多用户系统,人机交互,数据库,使得软件从分钟级变成了毫秒。从那时起,计算机的软件开始陡然复杂起来。当程序变得越来越大时,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程序员一起来开发程序。这种更大一些的程序的交付变得非常的难以预料。

这时期软件开发的方法基本上仍然沿用早期的个体化软件开发方式,但软件的数量急剧膨胀,软件需求日趋复杂,维护的难度越来越大,开发成本急剧增高,而失败的软件开发项目却屡见不鲜。 (更多…)

南方周末的新媒体探索@depthsky

原文猛击这里→  depthsky 发表于 极客公园

近日,南方周末宣布要进军电视领域,free hit counters在南周电视节目登录全国电视台之前,编辑、主持将在网上以“南周播报”的形式与大家见面。在不久的将来,以《南方周末60分钟》为核心的一系列南周电视节目将陆续出炉。南方周末将从平面媒体进军电视媒体,内容团队也将从幕后走到前台。联想到不久前腾讯入股财新传媒,网络媒体的代表之一腾讯正式向传统媒体进军。在守江山越来越难的时候,似乎大家都在寻求越位,寻求新的用户增长点。

变革——南周新媒体做了什么?

对于传统媒体寻求突围的方式,南方周末不止现在在寻求电视媒体的突破,南方周末新媒体也给了大家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南周的产品思路是:生产优质内容,并让这些内容以数字媒体的形式得到最大传播,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新闻资讯产品体验。所以,核心产品当然是内容生产。 (更多…)

什么叫年轻、成长、从容@风马牛集中营#冯仑#

现在的80 后压力很大:职场的勾心斗角,生活的一地鸡毛,房价的居高不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都在考验着80 后的承受力。但如果你们把这些事看做是“你们”独有的烦恼,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刚硕士毕业参加工作那会儿,领导基本上都是30 后、40 后,我们那时候被认为一点儿戏也没有,他们也指责我们没有理想,不能吃苦,完了还不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反正什么都不行。free hit counters

但我认为自己并不比他们次,关键我最大的一个优势是年轻,耗得起。就像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里写出来的那种范儿:“年轻,年轻就是他妈的一切!”——这种自信是我在澡堂里找到的,那时候洗大澡堂,一到大澡堂,我发现我的肌肉比他们好,就找着自信了,心理还得意:脱了衣服才是爷们儿。 (更多…)

变,如何才能变化@《瞬变:如何让你的世界变好一些》

【导语】人类的情感与理智,就如大象和骑象人:骑象人希望走向自己的目的地,但存在惰性的大象却不听使唤仍在原地踯躅不前。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才能让自己内心的那头大象听话呢?
帮助骑象人(找到闪光点,做出关键改变,掌握改变方向),管好我的大象(找到感觉,降低改变门槛,增加人气),让它找到新的道路(改变外部环境,形成新的习惯,接受来自同伴的压力)。free hit counters

问题1:人们注意不到要进行改变

建议:

a) 你不要通过与骑象人进行对话来克服这个问题,相反,你应该诉诸感情;

b) 引起共鸣,向人们展示假如如果不改变的话会产生什么问题;

c) 改变环境。因此人们量看到了需求进行改变,都是不相关的了。

问题2: 我现在遇到了“别出新花样的”的问题:人们抵制我的意见,因为他们说“我们之前都是这么干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