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们通常提倡”干一行,爱一行”,那么不如更加切合实际地”爱一行,干一行”。爱你干得好的事,干好你爱的事;惟有干得好,你才会去爱;惟有爱的深,你才加倍干得好。所以,让兔子去跑,别教猪去唱歌,白费功夫不说,猪也不会高兴。
推荐一本好书《首先打破一切常规》
这是一本管理人和被管理人,乃至社会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读的书。它突破了长久以来习以为常的传统思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管理者,而管理的首要就是自身。这种管理,首先要基于对于自身的了解,包括你的思想,身体,金钱,才能,工作,情感,欲望以及构成你生活的各种元素。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的核心思想是人本管理和优势理论。就像黎叔说的,”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人才的竞争,这是我们整日从报纸杂志,以及广播电视中耳熟能详的论调,然而,对于人的管理源头何在?这本书突破性地警示我们:传统理念有违人本之处,人本管理第一步是对于人性的尊重和重新认识!
以才干为主轴,该书展示了一幅由优秀经理们创造的”人尽其才”的宏大画卷。传统知识认为:才干是稀有珍品、勤能补拙等。优秀经理们则要打破这些常规,他们相信角色分配是关键;他们认为每份工作都需要不同的才干,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才干;他们为每个人进行准确定位,让每项工作和员工的才干匹配,引导他们创造卓越绩效,以此来表达对每项工作的尊重。
什么是才干?本书认为,才干是”一种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它能让人在工作中持续获得满足感,有别于技能和知识,才干无法传授,你只能挑选才干。没有才干就不可能达到卓越,关键在于使才干和工作相匹配。
照此定义,每个人都有才干,不是吗?可能你对很多事无动于衷,但另一些事想着都会偷着乐,而这,可能就是你的才干。
令人惊讶的是,本书中给出了”才干”的神经生理学依据:人在三岁后,大脑开始整合神经网络,突触联接牢固者得以增强,薄弱者趋于消亡;如同公路,路常走的越来越宽,不走的逐渐荒芜。成年大脑的突触联接规模只剩三岁时的一半。这时的大脑,存在着一些思想高速公路,也有拒绝一切信号出入的荒芜之地。如此就形成了个体独特的”过滤器”,它影响你的反应、思考和行为模式,决定了你在哪些方面出色,哪些方面退缩,制造我们所有的热情和冷漠。 看到这些,是不是很悲观?这意味着,人是难以改变的。成年后要想改变性格,或在不擅长的方面创造佳绩,成效将十分有限。当然,通过磨练,仍可在大脑的那片荒原踩出”胡志明小道”。但遗憾的是,”无论怎样的辅导和鼓励都不能把大脑荒原变为高速公路”。鉴于此,要获得卓越绩效,应该让每个人多多发挥优势,而非枉费心机地填补才干空缺。
这并非新鲜概念,《亮剑》里的李云龙最擅长的就是把经常习武的、善于投弹的、精于射击的士兵各自编组,强化其专长。此处重提才干,大概是因为人们的视野都聚焦在诸如发挥潜能方面,反而模糊了不同工作及个体之间的细微差别。
传统理念往往惘顾人天生的心理优势和技能优势,鼓励人们不遗余力地去纠错补缺,力求完美,并以此来定义进步。殊不知,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机会成本的,把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弥补欠缺上,人就会无暇顾及增强和发挥既有的优势。何况,任何人的欠缺都比才干多得多,而且大部分的欠缺都是无法弥补的。如此,不仅完美遥遥不及,反而会错失单项夺魁的机会,更遑论在此过程中,人会因一系列不合时宜的磨难而迷惑心智,发生悲剧。
比方说:我们经常提倡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铁杵真的能磨成针吗?即便可以,铁杵应该被磨成绣花针吗?优势人人都有,无论对于当时人还是其领导,识别和发挥他的独特优势才是关键。惟有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其天生优势并创造效益的人才能算得其所哉,并进一步强化他的优势心理。
本书基于深厚的科学依据,提出建议:铁杵继续当好铁杵,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同时买一根好的针来缝衣服。在比如:我们通常提倡”干一行,爱一行”,那么不如更加切合实际地”爱一行,干一行”。爱你干得好的事,干好你爱的事;惟有干得好,你才会去爱;惟有爱的深,你才加倍干得好。所以,让兔子去跑,别教猪去唱歌,白费功夫不说,猪也不会高兴。
作者简介
马库斯·白金汉领导了盖洛普公司长达20年的研究,旨在识别优秀经理和良好工作环境的核心特征。他是盖洛普领导术学院的高级讲师。
柯特·科夫曼在全球范围领导盖洛普工作环境评测和管理项目。他经常就如何建立高效率和顾客至上的工作环境为客户公司提供咨询。
方晓光任盖洛普(中国)公司副董事长。负责盖洛普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开发和推广。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