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一定要记得

 2018-04-25 贤二机器僧 贤二机器僧

贤二问菜鸟,菜,

其实我还是挺佩服你的,

这个世界这么凶险,生活这么艰难,

林子里这么多鸟,尔虞我诈,

背信弃义,相互伤害,大浪淘沙,

多少英雄豪杰在阴沟里翻船,

可是,你却一直安然无恙,

犹如莲叶不沾水,

长江后浪推前浪,你却没有死在沙滩上,

好神奇,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菜鸟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二,因为我一直记得你师父说的,

人生中最危险的时刻是什么。

 

|以下来自我师父的《好好听话》|

当你觉得人人都比自己差时,

那就很危险了。

(更多…)

业力管理——成功百分百

【生命的基本法则】贤清法师开示说,《业力管理》认为,付出什么,收获什么。成功是必然的,成功是百分百。这是业果法则决定的。要找到原因背后的原因。一般人只能够看到表面原因,看不到原因背后的原因。业是所思、所言、所行。身语意的三业因缘和合时产生“因”。由于“因”太多,信息太多,所以生命无常,你控制不了。
      通过“正念”,你可以让生命中的哪些种子发挥作用,这个你是可以控制的。“正念”可以产生善法的能量。
业是真相,是一切的根源,如同大地母亲承载着高楼大厦。是原因背后的原因。
      关于“认定你的事业伙伴”,贤清法师开示说:业是为他人所造作的一切。夫妻没有养育孩子,老师没有学生,就失去了造作的机会。
      所以,修行在人间,因为人间苦乐参半,修行人才可以帮助人。没有造善业的机会,如何能够成功?需要你帮助的人,恰恰是对你有价值的人。业是靠反射机制的,如同有山谷,才有回声。你造的业,存在于阿赖耶识和宇宙中,宇宙负责给你回馈。
      事业与伙伴,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关系,他们把你的业反弹给你。你成全别人,别人才能够成全你。别人在需要你时,你成全别人获得成功,你也能够成功。根据业果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原理,你无需考虑太多。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是讲外在的因果。佛教是心法,讲的是“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所有与我们接触的人,都让他成功。生命在于拓展宽度。成全周围人,生命就变得富足。
    无我,是讲大我、真我,不是解构“我”没有了,这是小乘佛教自我解脱。大乘佛教认为,虚构的存在轮回,痛苦是不真实的。菩萨还要来轮回,因为看众生苦,要利他,最后必然自利成佛。寂天菩萨说:你我之间的界限是人为的。你我一体是大悲心。为别人就是为自己。师父说,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更多…)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林奥杰 2018-03-14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从“众筹白皮书”看陈氏书院的“文化地产”模式——非主流分析
艺观心语
陈家祠——陈氏书院 经过一百年的运营,陈氏书院在解放后,成为印刷厂,虽然诸神牌位已经被破四旧给弄没了,但也因成就了最初的宏愿——读书,为孩子们,读书人印刷书籍,得以保存。
现在,成为广州开阜文化的一个灿烂的代表,而真正驱动陈家祠能够无中生有的,还是制度设计上对于中国人传承有序的宗族观念来自血液的认同,以及面向大众的“用户思维”,尤其是对于人性的深刻把握,堪称一次成功的“众筹”,更为重要的是,为那个时代留下了一个共时分析的切片。
每天晚上下课后,蒙古汉子还要继续主持深夜酒坛,哦,论坛。争分夺秒,你来我往,开诚布公,唇枪舌剑,总之酒后吐真言,从自己的心地里对文化金融扒皮,塑形。碰撞到最后,固有的观念都被碰开了裂痕,据朋友圈里的名言说,那就是万物生长的地方。

(更多…)

“一报还一报”——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佛說八大人覺經》

1\ 人生真的是一场多重博弈

佛家讲轮回,师父说“生命无限,希望无穷”,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其他人、其他的有情、无情之物息息相关。我们的每个心念和情绪都深深的和周围的人、环境相关,也就是正报和依报。

如何处理各种关系?这就是选择的智慧。

关系,简化成两种:竞争、合作。

从博弈论角度来看,我们的人生真的是一场多重博弈。对,很多人已经这么想过。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开始思考:在现代复杂社会中,采取何种行为规则才是个人收益最大化的最优竞争策略?

(更多…)

【真相】我观察14年才发现,那些很努力却没成就的人都有一个特点

我师父说】

活在当下

看不清未来的时候,就走好脚下的每一步。上上发心,下下行持。

无常是世间法的真理,确实都在变化,但正因为无常变化很多,更需要规划。要不然当无常变化来临的时候,我们会一点应变的能力都没有。做很长期的规划很困难,至少我们要把一天的规划做好。如果一天的时间规划都做不好,一个礼拜、一个月、一年,更是没办法做。如果一年的谈不上做,三年五年的更别提,一生的规划,无限生命的规划,那太遥远了。

因为有了规划,我们一件一件事情做完以后,就知道下一个时段我该做什么,知道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如果说你把每天做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都串起来的话,那你的人一天活的就会很有意义。如果你不知道明天要做什么,未来要做什么,人活的肯定是没有意义。

(更多…)

过年后关于加薪,你要知道 “年薪5万和50万的区别”

【遨游】年薪5万和50万的区别

就差一个思考方式!

许多人在职场摸爬滚打很多年并不顺利,薪酬一直上不去,职场鸡汤喝了不少,也掌握了不少职场技能,工作经验也颇为丰富,但就是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每次升职加薪都没份,其实最根本原因之一是没有强大的思考力。
思考力决定职场人的沟通表达是否清晰有力、工作方式是否高效富有成果等,因此年薪5w和50w的职场人思考力是有很大区别的,

(更多…)

大脑减负,可以丰富思维增加快感

【奥呦】少就是多,在有些人看是压制自我,自欺欺人。在关乎我们幸福的方面,这句话又是很多人的实际经验。我自己体会,现在说的断舍离,是外物上的舍弃,在大脑上面,我们也会因断舍离而更加简洁有力,用觉者的话来说,就是烦恼越来越少,内心越来越清净,活在正念中,行住坐卧体安然。

大脑减负,可以丰富思维增加快感

摩西·巴尔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在事情发生的同时叙述自己的体验。我开玩笑,说他是自己生活的旁观者。公平地讲,我们都没能最充分地体验生活。我们的头脑往往被太多思绪占据,无法完全沉浸于哪怕就在眼前的东西。

有时候,这是没问题的。我乐意不记得日常通勤中度过的大段时间,因为我的思绪会游荡开来,会在早上驱车时进入“自动驾驶”状态。但我并不想太多地从生活中消失。我们常常只是吃饭,而不是品尝美食,对一些美丽的事物视而不见。在完全心不在焉的情况下,我可能就完成了和女儿的整个交流过程(请原谅我)。

最近,我发现我们忽略了很多东西,不只是关于外部世界,还包括在思绪乱七八糟的时候不能充分挖掘内心世界的潜能。在本月发表于《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项研究中,我和研究生希拉·巴罗(Shira Baror)证明了,独特和有创造力的思维能力明显会被杂念、穷思竭虑和其他形式的“思维负荷”阻碍。很多心理学家假定,未加干涉的思维倾向于沿着熟悉的联想那种套路走。但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创意思维而非常规思维,才是我们思维清晰时的默认认知模式。 (更多…)

王世襄家具的奇幻漂流

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就是说,一个物体在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没有进入你的内心世界,不被你所感知,自然对你而言没有存在意义,如果该物体被你所感知,进入了你的内心世界,对你而言才是有意义的。